随着“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正在逐步从消费服务业向传统产业渗透,传统银行业也将加快迈入互联网时代。据公开信息显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头部”民营银行已带有明显的“互联网银行”标签。而位于第二梯队的蓝海银行、众邦银行、亿联银行等也在创新发力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水平在同批民营银行中崭露头角,为民营银行“特色”突围带来了实践样本。
从2014到2019,距离民营银行获批开业已有五年时间。回望五年历程,目前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总体平稳,在丰富金融体系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服务小微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据《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各类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民营银行以36.3%的增速位居各类银行前列。这意味着,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探索路径正在逐步成型。
但另一方面,由于民营银行处于初创期,存在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资质不全、业务结构不均衡等困境,加之受限于“一行一店”模式,发展也面临掣肘。如何快速找到突破口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民营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行业发展态势,民营银行自成立以来,便被打上“互联网银行”标签,大部分民营银行将金融科技作为有效工具,以科技力量作为银行底层业务支撑,将科技运用于获客、产品、风控等领域,在金融创新服务中发挥科技赋能的后发优势。打好科技牌,实行差异竞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显然已成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
目前,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来看,“头部”特征尤其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一骑绝尘”,蓝海银行、苏宁银行等O2O类互联网银行紧随其后,其他一些银行也是各有千秋、亮点层出。民营银行出现“头部梯队创新突破,第二梯队承前启后”发展趋势,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快速推动民营银行创新发展。
在开放互联的背景下,民营银行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以“连接者和输出者”的角色,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科技企业实现互联互通。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建立自己的银行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开放银行或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
我们了解到,蓝海银行联合美菜网研发的“美白条”产品,率先尝试场景化金融模式已走在业内前列。同时,该行明确把“互联互通”作为重要战略,携手国内一流企业和平台,打造了共同获客、共建场景、共创产品、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五共策略”,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突出亮点。
相较于传统银行的优越性,开放银行有效地把握客群的风险特征和金融行为习惯,对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具实质性的意义,成为未来民营银行发展值得借鉴的优势所在。
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民营银行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守普惠金融,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微众银行推出小微企业贷,网商银行有信任付、网商贴等,特征都非常明显。而注册地在地级市的民营银行中,蓝海银行也先后推出商贴宝、银贴宝、蓝惠贷、蓝邸贷等产品及“海e链”平台服务小微企业,真正将普惠金融理念落到实处。
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国家鼓励民营银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在资产端,以微粒贷等为代表的银行自研贷款产品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信贷逻辑。在负债端,以各类宝宝类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负债产品及线上获客引流模式创新改变了银行负债业务模式。而蓝海银行在银行业内首创的“线上存款获客引流模式”,更是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引来各中小银行纷纷效仿。
整体来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五年时间内,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兴主体,民营银行进一步丰富了银行业体系,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当前,民营银行已逐步将目光从C端转向B端市场,以“开放银行”战略融入更多的场景之中。
对于民营银行而言,由于成立时间较晚,普遍存在特点不够突出、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但涉及到具体的业务种类与模式则屡有创新。譬如,以互联网银行为定位的微众、网商、新网等,陆续推出丰富的金融产品,覆盖个人与小微两大类群体。再比如以“打造交易型、平台型、轻资本型的O2O类互联网银行”为战略定位的蓝海银行,在监管部门指导下,据悉在开业第二年就已经实现了盈利,体现出民营银行发展的稳健发展势头。
相信未来,民营银行将持续打造互联网型银行业态与模式,在实现“特色”突围的同时,继续为普惠金融的落地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