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素书 每经编辑 师安鹏
图片来源:摄图网
十年之后,“曲江模式”似乎迎来2.0版本。
在粉巷君(ID:nbdfxcj)看来,诸多迹象印证了该判断。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曲江已由初期的“造城”手法,转变为注重资本市场的运作。此前多年,曲江系旗下,仅有曲江文旅一家上市公司。
如今,短短一年多时间,旗下上市公司已增至6家,包括前首富吴一坚的成名之作——港股世纪金花。
狂购的背后,曲江意欲何为?
以6400多万的“白菜价”,将世纪金花收入囊中,曲江资本运作再次大显身手。
世纪金花港股上市已20年,在陕西的上市公司中,亦属第一批吃蟹者。吴一坚的眼光,曾在商界有目共睹。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吴一坚处于低谷之际,壮士断腕忍痛割爱,似是无奈之举。而将这笔成名之作托付给谁,需慎之又慎。
有一个说法,敲定与曲江交易前,还有另外一个区有意收购。最终,曲江胜出。无论博弈如何复杂,背后也透露出曲江系对这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志在必得。
实际上,此举并非孤例。
今年5月,曲江收购A股上市公司华仁药业。此后,其又接连出手,先后将人人乐和世纪金花收入囊中。
加之此前已有的曲江文旅,以及划入的西安饮食、西安旅游等上市公司,目前,曲江系旗下已囊括6家上市公司,且搭建起A股和港股的双平台。
往常是,市民去曲江商圈买买买,如今曲江自己也加入买买买之列。
不仅如此,海航系旗下的新乐汇等位于不夜城的资产,作价约12亿元也被曲江系收购。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段先念曾主导的曲江系,打造的曲江模式,在经历多年质疑之后,如今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纳。无论是不夜城的重新走红,还是一系列“最西安”活动,都在凸显出这片文化新区的活力。
从最初的大开大合,到如今的全局运作,曲江模式的2.0版本呼之欲出。突变的画风,已与此前十年有着霄壤之别。曲江变了?
一些背景因素,值得注意。
十多年发展,各地开发区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伴随着债务高企。
开发区以往的投资建设,渠道来源主要包括城投发债、财政投入以及PPP项目合作等。情况亟待改变。
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情形下,财政部对化解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方面,监管趋严。尤其是在监管举债乱象方面,措辞严厉:
强化监督问责,从严整治举债乱象,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相较以往,更为严格的是,举债的一方需要承诺,该笔债务的用途符合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相关管理要求。
例如,不会增加政府债务或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会用于非经营性资产;不会划转给政府或财政使用;政府不会通过财政资金直接偿还该笔债务。
相应地,监管部门对开发区发债的限制以及负债率的要求更甚。开发区发债受限,PPP项目收紧,财政投入毕竟金额有限……
多条融资渠道日渐收窄下,拓展新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尤为迫切。地方政府或开发区,亟需“两条腿走路”。
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正是一个长期被忽视,或者说发挥不足的渠道。
理解了上述背景,再结合陕西省和西安市层面的动作,曲江“买买买”的购物欲不难解释。
三年前,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一份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意见。
这是一份颇为重要的文件。它为此后三年,乃至更久一段时期,全省国资层面的资本运作定了调。
以其中一条为例。大意是,支持上市国有控股企业,通过非公开发行、配股等形式再融资,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毫无疑问,这是很重要的资金渠道之一。
其实,对于资本市场,无论是陕西省层面,还是西安市层面,此前一直重视不足。
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进行资本运作,离不开一个前提——资产证券化。
但陕西与其他省份相比,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尤其是国资。
2016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推进之际,国内多数省市出台文件,目标在2020年将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50%以上。
然而,陕西彼时的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仅为18%左右。省上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资产证券化率才达到40%左右。
再从西安的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与其他省会城市对比,西安仅拥有上市公司30多家,数量亦与东部城市相距甚远。
此后,2018年初,西安市层面也着手推进。随后的“龙门计划”提出,至2021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00家。
各区和开发区中,曲江对资本市场的重视,远超全市其他各区。一年多间,其频频出手攻城略地,旗下已拥有6家上市公司,新增数量领先。
资本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开窍”后的曲江,下一步动作值得关注。
譬如本次收购世纪金花,曲江同时拥有了港股和A股上市平台。这对曲江“走出去”的战略布局,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以及后续发展,均提供了资本支撑。
此外,曲江的2.0,或许还会起到示范效应。
即使是现在,陕西的部分企业家们,仍对公司上市无感,既不理解上市的意义和作用,也不情愿上市。随着曲江系一系列动作,后期如果运作娴熟,也是一种示范效应。
话说回来,轻资产,资本运作,不正是曲江系的拿手戏么?将其称为“曲江模式”2.0,似乎并不为过。
或许,这才是曲江应该做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