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从“100万大学生”到“900万人口”, 武汉还有几道坎?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05 17:33

    截止到2019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这意味着武汉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

    每经记者 杨欢 刘艳美    每经编辑 官远星    

    图片来源:摄图网

    “坐拥百万大学生,武汉为什么留不住人?”

    “送钱送房送户口”,你愿意留在武汉吗?

    “武汉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

    作为第一个打响“抢人大战”的城市,武汉的成绩一直不算突出,而就在一片质疑声中,12月3日,武汉公布了一个“啪啪打脸”的消息:

    截止到2019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这意味着武汉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

    时间回到2017年初,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并喊出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的口号。

    留下100万大学生,足以令一直为“人才输出地”所困的武汉激动一阵子了。不过,放大来看,这还只是武汉的“小目标”。

    今年5月,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一场公开活动中透露,武汉要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要知道,2018年武汉常住人口刚刚突破1100万。也就是说,还要增加900万人,才能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

    从“100万大学生”到“900万人口”,武汉还要迈过几道坎?

    一百万的“小目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7年1月22日下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洪山、江夏代表团联组审议现场,一场热烈的讨论正在进行。

    “武汉虽然高校多、大学生多,但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流失率偏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武汉以外的地区。”面对刚刚履新的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时任洪山区委组织部部长程春生直言。

    一直以来,武汉都以高校众多、大学生遍地闻名。其中绝大部分聚集在洪山和江夏两个区。

    早在2011年,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就曾表示:“武汉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超过100万人,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有这么多。”“武汉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如今,这一数字虽然已被广州超越,但根据教育部及武汉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武汉共有83所高校、110万大学生,仍然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尽管如此,武汉每年数十万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却一直令人“心塞”。

    武汉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55.3%,此后逐年下滑,2011年首次跌破50%。到2016年,这个比例已下滑至45.5%。

    作为对比,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15年毕业生留在本省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

    一组几年前被广泛引用的数据“冲击感”更为强烈: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

    要实现“复兴大武汉”的梦想,武汉已不能再坐以待毙,仅仅“为他人做嫁衣”。

    正是在2017年初的这次会议现场,陈一新提出:“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很快,当年2月10日,武汉市领导与龙头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的命题,正式抛出。三天后,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头版广发“英雄帖”——《梦想之城请你留下来》。

    当时,在不少人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2018年3月,时任武汉市市长万勇在央视节目中透露,“过去,我们一般少的时候只有几万大学毕业生留在武汉,多的时候也才十万多一点”。而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意味着平均每年20万,人数翻倍。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随之,一系列“送钱送房送户口”的政策密集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学生可享“八折买房”,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制定大学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力图解决工作、户口、住房三大问题。

    从武汉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留汉大学生30万,2018年40.6万,2019年1-10月30多万……而年初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目标,仅为25万。

    约900万人的缺口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人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武汉在这场“抢人大战”中的角色。

    2017年,有12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其中超过20万的有6个,这当中没有武汉;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的城市有16个,超过20万的增加到9个,武汉仍旧不在此列。

    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及媒体公开报道

    能留得下百万大学生,武汉为何没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作为强省会城市,武汉的经济首位度达到37.72%。而在人口首位度方面(即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反映省会城市对省域人口的吸引力),2018年湖北常住人口规模高达5917万人,武汉常住人口1108.1万人,占比仅为18.73%。

    此处引入西安作为对比。自2017年户籍政策放开之后,西安成功迈过千万人口大关,成为超大城市。2018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1000.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8.70万人。

    一个地区人口流向的重要相关因素在于周围,尤其是本省,是否有一个强中心城市。和西安相比,武汉的经济首位度不低,但人口首位度却存在不小的差距(西安人口首位度为25.89%)。

    今年5月,2019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武汉市市长周先旺提出,武汉市要实现三个跨越:

    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推动GDP从1万亿向2万亿跨越、推动武汉从中部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跨越。

    目前,国内GDP破2万亿的城市只有5个,分别是北上广深和重庆。而人口突破2000万的城市则是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广州和深圳都还不足1500万人。

    2018年,武汉GDP达到1.48万亿,名义增速高达10.72%,如果按照10%的名义增速,3-5年之间,武汉GDP就有望突破2万亿。那么,接近900万的人口增量是否也是指日可待?

    有人算了笔账:2011年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02万人。7年时间,武汉常住人口增长了100余万人。如果按此增速不变,常住人口增加1000万大约需要70年时间。

    事实上,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北的人口仍在不断向长三角和珠三角流出。数据显示,2017年,湖北常住人口为5902万,户籍人口为6141.8万,缺口达到239.8万,这些均属于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口。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进入调整期。当中特别提到,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有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现象。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伴随产业流动,也将会再次优化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配置。目前来看,湖北仍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这也意味着武汉有机会收获人口回流的红利。

    增量背后的“隐忧”

    图片来源:摄图网

    城市的繁荣、区域的发展,"人气"是基础,但这背后的问题也一样需要正视。

    作为“老牌抢人大户”,“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被印刷在深圳大大小小广告牌上的标语,打动过无数追梦的年轻人,而在这座城市扎根,成家立业几年后,却又不得不为学位等问题发愁时,也有学生家长提出了“我们如果集体回乡了,深圳谁来建设?”的不解。

    去年,深圳7区发布小学与初中一年级的学位预警,据不完全统计,学位缺口近6万个;而就在上周,深圳市龙华区发布了2020年深圳首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生学位预警,称公办学校已无进一步挖潜扩容的空间。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是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户籍人口的学位是足够的,但问题是非户籍人口很多,他们的孩子都需要在深圳上学。

    事实上,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愈加贯穿城市的发展当中,用以满足人的需求的配套设施开始变得格外重要。在抢人大战中,如果一座城市无法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它的吸引力必会有所下降。

    “2018年,武汉全市共有幼儿园1511所,在园幼儿31.8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86%。”在今年10月11日的一场新闻通气会上,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说。

    同时,他也表示,近年来,由于开放二孩政策、“抢人大战”、高速城镇化等原因,武汉市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学前教育每年新增的学位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每年需要新增100所幼儿园才能满足需求。

    无独有偶,在此之前(10月10日),西安刚刚发布《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要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设立2亿-4亿元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

    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教育需求的加大,从数据上看,2018年深圳、广州、西安的小学生数量增量均超过5万,长沙、郑州、武汉的增量也已达到了4万+的量级。

    此前,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曾表示,

    如果想让人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下去,就必须找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是改善营商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大学生新落户三五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城市有没有那么多的医院,尤其是妇产医院?几年后,上幼儿园、上小学,城市有没有那么多的学位?这些都是真正的刚需。还有,大量人口引进或留下后,公共交通会不会过于拥挤等等。

    这是在“后抢人时代”,每个城市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沪深交易所:继续执行沪港通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

    下一篇

    成都温江:像研发新药一样,研发“三医”产业生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