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了直销清算账户的主意,违规划转10万元到自己的个人账户,近日这位90后基金公司员工拟被加入黑名单,期限长达十年。
而记者在梳理基金公司员工诉讼案例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些独具特色的事件。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如果有人跟你说,有基金公司员工又出事情了,你会最先想到什么?
“老鼠仓”?劳动纠纷?还是“桃色事件”?
这些其实在过往都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些员工违规事件,可能是难得一遇——比如近期就有基金公司员工被列入黑名单,期限长达十年。
而个中原因,可能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位90后,竟然打起了直销清算账户的主意,转了10万元到自己的个人账户。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披露的一则纪律处分事先告知书,2019年2月18日,原某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李某,根据公司轮岗安排暂时从事清算工作期间,利用独立操作资金清算与管理系统的时机,从公司直销清算账户划转10万元的沉淀利息至其个人名下银行账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位“奇人”出生于1991年8月。而这份告知书所列明的事实,其实是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关于某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李某的违法违规情况的来函通报。
以上事实经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确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构成《基金法》中“利用基金财产或者职务之便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以外的人牟取利益”的违规行为。
同时,该行为也严重违反了基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准则,性质恶劣,应当从严惩戒。根据相关规定,中基协拟将李某加入黑名单,期限为十年。若李某对于该纪律处分措施没有异议,中基协将根据上述事实、理由和依据作出正式的处分决定。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要做这种事情,事实上很难。据我了解,大公司应该至少有三层的流程——经办人发起,主管审批,部门负责人审批。就算是小公司,可能也得有两层。也就是说,他至少得搞定两三个人。”
“这真的是想钱想疯了,转账都是有记录的,只要审计一查就出来了。”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进一步说道。
这也算是在基金公司中,难得一见的违规案例。从过往来看,基金公司员工受到处罚,更多的都是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获利的“老鼠仓”事件,而这位90后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接的牟利方式。
虽然说从过往来看,类似“奇葩”的违规事件较少,不过记者在梳理基金公司员工诉讼案例过程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些独具特色的事件。
比如,某基金公司员工在参加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科目考试时请他人替考,并利用他人替考取得的成绩申请执业注册而被记入诚信档案。处理决定为,考试成绩按零分处理,两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三年内不受理执业证书申请。
有意思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该员工又报名参加了考试,而且考试成绩合格。该员工曾表示,他之所以再次报名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因为并不知悉其受到处罚的具体禁考期限,可能由于系统存在漏洞,故仍旧接收了报名并发给了合格证书,但最终该次成绩并未被认可。
而在基金公司方面,虽然曾和该员工进行了核实和沟通,该员工也曾多次作出口头及书面承诺,保证其不存在作弊行为,且由于该员工在之后重新参加了考试并获得了合格证书,使得基金公司也认为该员工未受到处罚。
不过最终法院认为,该员工长期欺瞒基金公司,违反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应当秉持的诚信原则,基金公司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无不当。在此前提下,该员工关于违反终结劳动关系的赔偿金、未休年假及重新出具离职证明等上诉请求,均不予支持。
再来看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曾经在一家基金公司中,有公司员工和基金公司签订了《住房补贴协议》,从《住房补贴协议》签订之日起,该员工享受基金公司支付的住房补贴80万元,执行期为5年。另根据协议规定,如果该员工在使用住房补贴期间主动提出离职的,协议即行终止,在离职日前应全额返还获得的住房补贴。
此后,该员工在协议约定期间内提出辞职,基金公司要求其归还80万元的住房补贴,但该员工提出多项理由主张无需退还该笔补贴,双方你来我往争议了多个回合。不过最终法院在经过一审、二审之后,还是判定该员工应偿还基金公司住房补贴款80万元。
当然,这些案例也只是基金公司与员工之间发生过的一些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