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比起城市存在感,“长三角一体化”重点是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02 23:05

    尽管竞争激励着城市的发展,但当下,尤其是在长三角这类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板块,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拆除“人为”的壁垒,提高区域整体的效率,将蛋糕做大,达到提高各城市发展水平的目的。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长三角,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顶层规划。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外公布,让这一区域的未来更加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

    这组数字在今天官方、非官方的报道中出现多次,以此证明各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不可否认,在一个区域中,不同城市担当的作用和责任不同,也有龙头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之分。但仅从个体城市的竞争角度来解析这份纲要,观测长三角板块的未来发展是否有些局限?

    此前早有解读,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在于“高质量”和“一体化”。比如在此次《规划》中,区域协调方面,强调的是一盘棋整体谋划,透过跨区域合作,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在民生共享层面,提到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无论居民所在城市大小,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比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

    尽管竞争激励着城市的发展,但当下,尤其是在长三角这类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板块,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拆除“人为”的壁垒,提高区域整体的效率,将蛋糕做大,达到提高各城市发展水平的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关于三省一市的大致“分工”,昨天城叔已有所介绍,今天继续看这些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有什么变化?

    01

    首先是交通。对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断头路”是梗阻长三角大流通的痼疾。

    早在2018年6月,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省界断头路的打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年,仅上海与浙江平湖、嘉善之间的路桩已拆除20余处。

    此次《纲要》的发展目标提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

    目前,长三角已是我国高铁网络相对发达的地方,许多中小城市在高铁周围建设高新产业园,例如湖州德清县、嘉兴市等,高铁无疑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长三角的铁路网还将进一步加密,《纲要》提出“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除了已规划、已开工的铁路项目,《纲要》表示还将推进这些项目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沿淮、黄山-金华、温武吉铁路、安康(襄阳)-合肥、沪甬、甬台温福、宁杭二通道”,并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

    以都市圈的视角来看,随着城市间市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在长三角,更多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将形成。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也正是长三角发展的一个目标。

    除了硬性的流通渠道——道路,软性的要素流动渠道也需要打通。《纲要》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在要素市场一体化方面,具体提到四点: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产权交易市场。

    从备受关注的人才层面看,长三角各地间,就业岗位信息有望实现共享,人才服务政策也将进一步衔接和整合发布,还有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等等。

    《纲要》提到,“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如果这一点能落地,无疑将大大方便长三角各地区间人才的交流。

    而在产权交易方面,《纲要》提出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这就包括推动现有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等等;还有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实行高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互认制度。推进这些条款,也将利于提升长三角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02

    “为什么要在长三角地区搞一体化,因为这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在中国都走在最前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长三角地区不仅城镇化率高,城镇体系也较完整。如第一梯队有上海,第二梯队有杭州、南京,第三梯队有苏州、无锡、常州等,第四梯队亦有一批县级市,中间不存在断层。

    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长三角有这个基础和条件破题:《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其中,全域指沪苏浙皖四地全域,中心区为纲要界定的长三角中心区,包括四地的27城。

    提高人均GDP,并不意味着要为中小城市“配置”更多的产业项目。

    实际上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如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的落户限制等等,可以促进人口更加自由的流动,更多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居民有机会到更大的城市去发展。

    继而,一些生态敏感或者资源缺乏的地区,不必强求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大”,可以探索小而美、人均GDP高的路子,比如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等。

    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区域人均GDP相对协调上,也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层面,毕竟,这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基本因素。

    此前有学者研究表示,长三角地区中的江浙沪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绝对量领先的最发达地区之一,但也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均等、城乡发展不均的问题。

    例如上述两省一市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未必很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却普遍较低。同样,两省中存在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没有与人口规模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

    本次《纲要》提出的一大原则正是“坚持民生共享”。也由此提出目标:至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具体来看,在人们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层面,关于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纲要》提到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在大学大院大所合作上,鼓励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

    高端医疗资源也有望更多的普及——“推动大中城市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

    同时,《纲要》提出,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假以时日,长三角居民转诊等医疗服务将大大的便利化。

    实际上,便利化也正是长三角优化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维度。例如在异地就医住院、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上,分别开展完善和试点工作。有数据统计,目前长三角参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23.6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约54亿元。

    更为重要和基本的一个工作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后,无疑也将为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提供范本和参考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千山药机或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公司称将申辩

    下一篇

    私募12月信心指数触底反弹,欲增仓备战跨年行情!王亚伟的千合资本也在“摩拳擦掌”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