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卢祥勇
买菜这件小事,如今的选择范围太多了,可以去菜市场,也可以去大型商超,还可以在手机上下单,等配送人员送货上门。
生鲜被公认为是高门槛行业,供应链、物流、前端渠道,都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导致一些生鲜企业闭店、资金链断裂等负面问题频繁出现。
11月22日,生鲜电商呆萝卜通过其公众号宣布,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公司日常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呆萝卜不是一家小公司,今年7月刚宣布完成6.3亿元融资,其在四省19市共有上千家店。
图片来源:“呆萝卜”微信公众号
近日,有媒体爆出生鲜电商呆萝卜拖欠供应商货款、裁员欠薪等信息,22日下午,呆萝卜发表声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公司日常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将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近半年来,呆萝卜多次传出大规模闭店消息,这是该公司首次承认出现资金问题。
今年7月,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有消息称呆萝卜在南京、合肥、阜阳、马鞍山等地大量关店,但当时呆萝卜方面回应,区域闭店并不属实,有个别门店进行升级,这属于正常的业务调整。
7月13日,呆萝卜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已完成6.3亿人民币A轮系列融资。
今年8月,呆萝卜再陷“闭店”传言,公司回应称纯属捏造,同时还表示未来将会开设更多门店,其中,今年9月就将在全国新开300家门店。
图片来源:“呆萝卜”微信公众号
资料显示,自2016年6月18日第一家呆萝卜门店在安徽合肥开业以来,三年时间内,呆萝卜重点布局二三线城市。
目前呆萝卜覆盖安徽、江苏、湖北、河南4省19城,截止2019年11月,门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中,呆萝卜已经有近600家门店覆盖合肥,有的一个小区就能够覆盖2~3家门店。该公司曾对外表示,未来要在全国50座城市开设10000家门店。
呆萝卜一篇官方新闻稿称,其首创了“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门店自提社区生鲜模式,线上销售占比100%,菜价平均比菜市场便宜20%,果蔬原产地直供占比高达8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呆萝卜通过“采购+仓储管理”的信息化,生鲜仓周转控制在24小时以内,仓内损耗控制在1%以下。
据安徽网报道,呆萝合肥习友路店是其起家的首家门店,目前已大门紧锁。旁边的店主告诉记者,今天(22日)才突然关门的,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前来维权讨要余额,还有警察到现场处置。
在合肥市的另一家呆萝卜门店仍在营业,售货员正在等待客户来取菜。不少接到消息的市民来到门店内打听情况。一位消费者张女士表示,今天自己听到消息后,紧急买了很多肉类和日用品,一次性消费了300多元,现在呆萝卜APP里还有800多元余额。
而市民最关心的是余额,在说话间,又有一位市民前来咨询,“里面有300多余额还没用呢。”店员表示目前也没有办法,因为退余额需要联系客服,但目前已经无法联系上,“不行你们就报警吧。”
记者从呆萝卜APP上看到,很多商品已经下架,显示“已售完”或没有该商品,而部分商品也非正常价格,比如冰鸡翅2斤装88元。
据江淮晨报,22日下午,合肥多个呆萝卜群内,消费者都在问充值的钱怎么退。有店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处理,具体要问公司,现在领导都不回消息。
在呆萝卜总部,聚集众多供应商前来索要货款。警方已来到现场,对想搬公司财物的人员进行制止。
今年7月,除了呆萝卜宣布完成6.3亿人民币A轮系列融资。还有7月22日,生鲜传奇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7月24日,叮咚买菜对外确认已经完成B4+B5轮融资。
在众多融资背后,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资本机构错综复杂的布局,红杉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腾讯投资,一个个大金主隐身在这场生鲜大混战背后。
1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美团方面获悉,美团买菜在深圳正式上线,首批共开出9家站点。这是继北京、上海、武汉之后,美团买菜再下一城,正式进入华南市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深圳市民夜间就餐需求旺盛,美团买菜因此延长营业时间为早7点到晚10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相比于美团,饿了么对这片新兴市场也是穷追不舍。早在2018年,饿了么买菜业务就取得超10倍的增长,并在今年初宣布将接入全国各地菜市场。近日,有消息称,饿了么内部正在孵化一个名叫“饿鲜达”的新项目,目前已在北、上、深、苏州、南京等城市试水。除此之外,苏宁小店此前也宣布在小店APP平台上线商品预售和苏宁菜场两大重点功能模块。
红杉资本投资合伙人苏凯认为,这其实是生鲜这一高频刚需所引发企业在流量入口的争夺。生鲜的高频刚需属性,能够让企业与消费者在一周内接触互动多次,企业一旦在前端垄断这一流量入口,其他品类的商品也可以顺其自然地进行导流,从而实现商业变现,这是企业在进行客户争夺最直接的一个触点。
不过,苏凯也指出,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多的生鲜企业,短期内还很难去界定。“目前因为这一赛道火热,导致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如今这一赛道还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未来一定会进行整合。”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安徽网、江淮晨报、每经App(赵雯琪 陈克远)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