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汤辉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已有百余天。眼下的上海,正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那么,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如何?
11月14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上海市政府关于上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
在《条例》实施前,不少人曾担忧“大家能否接受?是否愿意参与?”等问题,但事实上,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果和民众的参与度均可以用“超出预期”来形容。
上述报告指出,居民参与积极性远超预期,广大市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功能查询量已达2000万人次。上海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分类实效提升同样远超预期,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960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约达8710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低于14830吨/日,较2018年10月减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1吨/日,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
同时,今年以来,上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至10月底,上海市共配置及涂装1395辆湿垃圾车、3086辆干垃圾车、84辆有害垃圾车以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
目前上海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3998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目前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2.435万吨/日。
在健全分类处理体系方面,报告透露,今年建成2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2020年二季度前建成3座,今年底前再新增开工1座湿垃圾项目;2020年底前建成3座干垃圾焚烧项目,2021年底前再建成3座干垃圾焚烧项目,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不过,报告同时也指出,目前上海垃圾分类还存在单位垃圾分类的整体效果还不理想、流动人员参与程度不高、湿垃圾处置能力仍有缺口、长效机制尚需不断完善等问题。下阶段市政府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夏冰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