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试验区,兰考县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平台四体系”的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并在全省22个县(市、区)和开封市全辖全面复制推广,为“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难、信用建设难、信贷风控难、服务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每经记者 边万莉 每经编辑 卢九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边万莉 摄
“以前在外务工的时候,工作很辛苦,但经济压力仍然很大。听说老家的普惠金融政策可以帮助农民创业,我就回来了,并且还申请到了3万元的贷款”, 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村民代灰向记者表示,他现在单靠3个葡萄大棚年纯收入就有15万元以上,收入增加了,还能在家陪伴家人,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
据了解,兰考县有不少像代灰这样的案例,这一切都得益于普惠金融试验区的政策创新。兰考县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平台四体系”的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并在全省22个县(市、区)和开封市全辖全面复制推广。作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试验区,兰考模式为“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难、信用建设难、信贷风控难、服务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践行普惠金融要义,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兰考县探索形成“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一平台”即链接用户和省内正规金融机构的“智慧通”APP,该平台投入使用化解了传统金融机构“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等问题。
每经记者 边万莉 摄
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兰考试验区创新推出“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实现小额贷款普遍覆盖、应贷尽贷。银行进村上门,先对农户无条件、无差别普遍授予“一次授信、三年有效、周转使用”的3万元信用额度(目前提升至8万元)。授信条件只需要满足“两无一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嗜好、有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条件,普惠授信最高执行6.75%的年利率,比正常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3.6个百分点,也解决农民贷款贵问题,最快三天完成放款。
在此背景下,兰考辖内农户贷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代庄村村民张安一家四口人,全靠他在全国各地安装管道维持生计。2017年他通过村普惠金融服务站,获得3万元贷款,加上以前打工的积蓄,他在村里建了2个大棚种植葡萄,第一年纯收入就达到5万元,2018年,他再次申请了3万元贷款,又增加了2个大棚,现在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他表示,“申请授信时,资料提交上去没几天,银行就来家里调查,很快就获得3万元普惠授信贷款,利率只有6.75%,利用贷款在家乡创业,现在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就能挣钱,并且还能照顾老婆孩子,日子比以前过得舒心多了。”
兰考县东坝头镇南北庄村村民毕春雷,他家现有5口人,2007年从军队退伍后,因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一直靠在外打零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了家庭团聚,照顾妻儿父母,2018年通过申请普惠授信,获得5万元贷款,无担保无抵押,年利率6.75%,还可循环使用。”在贷款支持下,他在村里经营了“南北庄郭丽超市”,目前年收入有3万以上,生活慢慢有了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范普惠授信无抵押无担保的风险,提升银行贷款积极性,兰考试验区创新“四位一体”分段风险分担机制,即“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分担机制,将贷款不良率划分为4段(2%以下、2%~5%、5%~10%、10%以上),2%以下的不良贷款损失由银行全部承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递增,压实地方政府优化辖区社会信用环境责任;银行分担比例随着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递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银行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风险隔离机制,当普惠授信整村不良率超过5%、整乡超过4%,停止该村或该乡新发贷款,进行不良贷款清收。
同时,为了加强信用建设,通过创新普惠金融授信,兰考县在农户“用信”过程中,完成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引导农户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实现信贷与信用互促相长的良性循环。截至2019年4月底,兰考已通过农村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录入16.03万农户信息、5708户中小企业信息,92.3%的农户有了电子信用档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信用体系和“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的双重作用下,截至2019年3月底,兰考县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
随着兰考普惠金融试验区成效渐显,2018年初河南省内22个县(市、区)和开封全辖进行复制推广兰考模式。截至2019年8月,22个试点县(市、区)已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814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4.76%,通过服务站累计办理现金业务679.64万笔,转账业务114.51万笔,小额人民币兑换业务50.71万笔;已完成普惠授信基础授信231.81万户,发放普惠授信贷款笔数28.31万笔,余额129.94亿元。
(实习生肖世清对此文亦有贡献)
封面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边万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