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熊猫青年记者•追成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10余名巴西青年大V组成的代表团成为首批“世界熊猫青年记者”。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每经编辑 杨欢
10月31日-11月1日,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新津县天府农博园、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先后迎来了同一批来自巴西的客人。郫县豆瓣、道明竹编、鱼菜共生农场、传统曲艺等项目,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叹为观止。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成都乡村振兴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代表团成员不禁感慨:“这完全看不出是乡村。”
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摄
据了解,“金砖五国”峰会将于11月在巴西举行。峰会前夕,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让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成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世界熊猫青年记者•追成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10余名巴西青年大V代表团,正是首批“世界熊猫青年记者”。
代表团成员包括巴西的知名媒体人、美食专家、音乐制作人、文化旅游博主、教育专家、时尚博主、体育界专家、社会学者等,他们将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天府文化等主题,追访、体验、宣传成都。
乡村振兴令人惊叹 体验翻豆瓣“可以翻一整天”
抵达成都之前,代表团一行人先在上海游览了浦东新区,还登上了东方明珠。到了成都,代表团提出,已经看惯了大都市,想看一看四川的农村地区。于是,整个行程都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等主题展开。
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摄
31日上午,一行人来到郫都区战旗村。品尝了特色美食后,还在郫都豆瓣博物馆体验了翻豆瓣。代表团成员卢卡斯•马克斯挥着木头制作的简易工具在酱缸里上下搅动,说:“太有趣了,我可以翻一整天停不下来。”
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典范,战旗村已经成为成都乡村游的一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日均游客达万人次以上。据了解,战旗村率先开展了清产核资、股权量化,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敲响四川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锤”。
行走在战旗村,田园屋舍、企业厂房、乡村绿道有序排列。代表团得知,战旗村进行了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优化,建成了800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了16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了产销链条。
而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代表团不仅看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竹编技艺,也领略了地道的田园风光。崇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鹏介绍,竹艺村依托川西林盘优质的生态资源,将传统手工艺与农村旅游、产业以及生态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带动性强的新型发展路子。
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摄
10月31日下午,青年熊猫记者团又来到位于新津的天府农博园。新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留生介绍,园区成立了集体经济、土地、劳务等三类合作社,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合作社”运行模式,与中国农科院和新希望集团等企业共建“天府农博创新中心”,打造“政府+科研机构+平台级企业+合作社+农户”乡村振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平台,以“农博+”集成展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成果。
生态农业、熊猫空轨 令巴西青年大V赞叹不已
一座占地30亩的农场,生产70多种蔬菜、水果,但不需要一粒土壤,供蔬果生长的只有两个鱼池。31日下午,代表团一行人来到位于新津县的“渔耕田——鱼菜共生农场”。
农场主大鱼介绍,渔耕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商业鱼菜共生农场,常年供应蔬菜水果外,还出产10多种食用淡水鱼。整个农场采用无土水培技术,莴笋、油麦菜、红薯尖、草莓等市民饭桌上的蔬菜、水果都能在农场找到。
“鱼池里产生的鱼粪,通过循环系统,供应蔬菜生长。经过蔬菜吸收净化后的清水,重新进入鱼池,如此往复循环。”大鱼介绍,这套从澳大利亚引进的鱼菜共生系统,生产的蔬菜无需使用化学肥料,而无土水培也免去了锄草等工序。因此,占地30亩的农场全部员工不到10人。
至于蔬果销售,渔耕田生产的产品全部通过网上销售,“会员线上下单,用同城快递直接送货上门”。“一年下来,每亩地的产值可以达到10万元,再加上接待和衍生品收入,农场年产值达500万。”大鱼告诉记者。
图片来源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摄
这种新奇的农业生产模式,也让来自巴西的代表团惊叹不已。一位代表团成员说,在巴西也有生态农业尝试,但规模较小,技术也没有这么先进。
结束了一天的参观采访,11月1日上午,熊猫青年记者团又来到位于双流区的熊猫空轨项目。这只造型设计灵感源于熊猫的列车,被命名为“空轨”。它是悬挂于空中轨道上运行的轨道车辆,作为一种轻型、中速、中运量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悬挂式单轨列车是城市一体化、多模式、立体公交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记者团随后又前往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这里是成都新经济的摇篮,记者团一行参观了天府新区规划厅、公园城市展示厅;感受兴隆湖天府绿道,走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体验新区的发展与活力。
对于这次来到成都,巴西的记者们表示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现代的城市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会让全球各地的人们了解成都、爱上成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