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青岛终于等到这一天,济南呢?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0-30 01:50

    上合示范区的官方定调,无疑又为山东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想象空间。青岛被委以重任后,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借此稳住其“经济一哥”的地位?又或者,在青岛收获上合示范区利好后,“国家中心城市”头衔就会落到济南身上?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期待已久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终于出炉。为此,青岛已等待多时。

    从去年6月上合峰会提出“支持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到今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方案,再到国庆节后首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终于,10月28日,商务部官网发布方案全文。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根据当地媒体的说法,这意味着,“上合示范区(注:即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有了具体推进的‘指导手册’和‘操作指南’”。

    在此之前,青岛和深圳在7月的那场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同时被委以重任——前者正是“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后者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时间,“南深圳,北青岛”被频繁提及,备受关注。

    因为去年6月举行的上合第十八次领导人峰会,青岛迎来久违的“高光时刻”。这座城市也由此埋下“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种子。此次方案出炉,显然也是上合峰会“红利”的进一步延续。

    后峰会时代,青岛能否抓住这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酝酿四年

    时间回到2018年6月9日到10日,作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举行上合峰会的中国城市,青岛一时风光无两。要知道,此前峰会举办地近七成都是各成员国首都,除此之外,各成员国一线城市也基本瓜分了剩余名额。

    正是因此,各界对青岛都充满期待。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场峰会是城市崛起的希望,更是照亮青岛走向国际舞台的追光灯”。

    在此之前,虽然贵为中国GDP第三大省的经济第一强市,但青岛已被“冷落”太久。上一次如此密集地曝光在聚光灯下,还要回到“久远”的2008年——彼时,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地,也曾在世界舞台好好秀了一把。

    城市崛起、走向国际,从哪里开始?被赋予上合示范区定位,正是上合峰会留给青岛最重要的“遗产”。

    其实,这个送给青岛的“大礼包”,早在4年前就开始酝酿。

    2015年8月,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与青岛签署《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共同规划建设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很快,第二年,青岛即印发相关实施方案,发起园区建设。

    3年后,2018年4月,商务部复函,“支持青岛在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创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这一设想正式走到台前。2个月后,在汇聚全球多国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的上合峰会上,随着“中国政府支持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重磅“官宣”,上合示范区再获战略层面“升级”,开始加速推进。

    不久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直言,“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为青岛打开了新的机遇之窗。

    根据此次商务部印发的方案,上合示范区实施范围在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近期目标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和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等四大“中心”,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未来上合示范区乃至青岛将承担什么角色,将是什么模样,初见端倪。

    为何中选?

    那么,为什么是青岛?这要从青岛的地理位置说起。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青岛即被明确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它也是唯一的海陆“双定位”城市。

    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曾在《中国》一书中指出,青岛胶州湾“是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青岛有多重要,不言而明。

    此次方案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两个关键词,再次出现——

    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在青岛口岸海陆空铁综合交通网络中心的区位优势,统筹海港、陆港、空港、铁路联运功能,更好发挥青岛市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按照“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模式运作,着力推进绿色化建设。

    除了区位优势,比拼硬指标,青岛综合实力也很“能打”。

    海港——作为近代开埠的国际港口,2018年,青岛港吞吐量5.4亿吨,位居全球第六,国际集装箱航线总数稳居中国北方港口之首。

    陆港——连接青岛与北京、上海、银川、海口、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昆明等地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港交通网络。

    空港——新建的胶东国际机场,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启用后将成为面向日韩的区域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这也意味着, 青岛即将告别没有4F级机场的尴尬,枢纽能级将大幅提升。

    多式联运——最新数据显示,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开行国内外班列16条,截至今年9月底,完成集装箱作业49.5万标箱,同比增长51%。

    此前,商务部曾指出,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对外开放。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1至7月,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3315.7亿元,增速在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超出全国进出口增速12.8个百分点。

    未来悬念

    虽然此番收获重大利好,但目光扩及山东全省,青岛仍有“追兵”在后。

    作为老牌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显现出的发展疲态,已引来诸多热议,省会城市济南与经济龙头青岛的关系和定位,也可谓“胶着”。

    不只一位研究专家指出,尽管山东省内各个地级市之间发展较为均衡,但并没有一个在综合实力上处于绝对引领地位的“超级城市”。

    去年7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公布,济青双城同时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山东,对于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的态度,却颇显“暧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前,在竞争激烈的国家中心城市争夺中,山东罕见地派出两座城市,同时参与角逐。

    近两年,济南加速崛起,做强省会城市的渴望,愈发强烈。

    2016年,河南郑州上榜“国家中心城市”,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评价:“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刺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还包纳了山东两个市。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

    今年1月,莱芜并入济南,其经济总量直接超过烟台,跃居省内第二。在2019年济南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省首位”“第一”“领跑全省”等表述,更是出现近20次。

    面对济南的步步紧逼,青岛显然是坐不住的。

    “以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以青岛的体量,我们在全省必须遥遥领先,绝对第一,我们没有理由做第二。……如果我们是省内勉勉强强的第一,也不光彩,如果是第二,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青岛日报》今年5月的头版文章,说得相当直白了。

    上合示范区的官方定调,无疑又为山东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想象空间。青岛被委以重任后,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借此稳住其“经济一哥”的地位?

    又或者,在青岛收获上合示范区利好后,“国家中心城市”头衔就会落到济南身上?

    到底是“双喜临门”还是“有得有失”?静待谜底揭晓。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展示中心封顶,成都首个TOD项目雏形初现

    下一篇

    美股三大股指小幅收跌 科技股普跌 迅雷“熄火”重挫逾1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