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评分体系,“守信通”是“企业+居民”一体化诚信体系。“把信息体系应用在政务服务方面,据我们了解,这在全国还是创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张强 摄
10月28日下午,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办事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市民杨坤在填写了一张《高新区招牌设置承诺书》后,几分钟后就通过自己小店招牌设置的许可,而这在以往这项审批需要3个工作日。
在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高朝刚意外拿到了《取水许可证》,“上周一才交的材料,没想到这么快拿证。”让他意外的原因是,以往这项审需要30个工作日。
同样的快速办理背后是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的新招——政务“守信通”正式上线,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评分体系,“守信通”是“企业+居民”一体化诚信体系。企业或个人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柜台办事员只要通过“守信通”查询申请人的信用情况,对信用情况符合要求的企业和个人,就可以享受到快速审批待遇,加快办事相关事项。“把信息体系应用在政务服务方面,据我们了解,这在全国还是创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快捷信用情况符合要求就可进入“绿色通道”
“在缩短办理时间、提升事项办理效率的同时,我们以信用为牵引,改变‘一刀切’的行政审批模式,推动政府智慧监管能力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守信通”正式上线后,以信用为衡量标准,有条件的将许可证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但守信通不只是单纯追求更高的审批速度,而是在长期的优化营商环境道路上,实现便利和监管的联动及平衡,打造速度和质量并重的营商环境,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不断提升高新区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守信通”页面,首页显示“个人查询、企业查询、一楼户外餐饮招牌设置许可、临时取水许可”四项业务名称,点开“企业查询”,输入“企业名称”或“企业代码”就可看到该企业的信用分、企业通过事项、行政处罚事项等内容。“我们首先查该企业或个人信用分是否达标,再判断其是否可以走‘守信通’的‘绿色通道’。”据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工作人员介绍,对于通过“守信通”获得相关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还会通过街道办和社区物管公司进行回访和抽查,检查申请人是否履行承诺,遵守政府相关要求,监管人员将回访结果反馈给“守信通”,作为动态评分的依据。
对履行承诺的信用主体,将调高动态评分,在下次办理业务中继续给予其诚信优待;而未履行承诺的信用主体,降低其评分,在下次办理业务中给予一定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守信通”打造的是一个政务专属的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本区域内的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社区服务、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政府资源,实现优先给予。
以信用良好的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一期“守信通”试点事项办理过程中,可以优先享受“诚信优待”,将临时新办取水许可审批从3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将一楼餐饮招牌设置许可审批从3个工作日,变成现场即办。
创新信用体系首次应用于营商环境建设
自今年1月成都开展“数据大会战”以来,成都高新区数据归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成都高新区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已实现了全区30多个单位部门近亿条数据的归集。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在海量的数据面前,成都高新区从政府层面在社会信用数据应用上进行着积极探索。“守信通”就是高新区网络理政办联合发展规划局、生态环境城管局共同打造的数据融合应用,从供给侧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用产品。与此同时,“守信通”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闭环流转,让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据了解,一期试点事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的“临时取水”和“一楼餐饮招牌审批”两个事项,在成都高新区环城局业务系统11月底上线后,将和“守信通”进行深度整合,直接在业务系统中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分数、信用级别和实现业务的联动,信用闭环监管,审批时间将进一步压缩。
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守信通”的信用不同于广义上的信用,而是政务专属信用,是基于对辖区内的人口、企业的数据资源,结合具体政务服务事项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形成的具有高新区地方特色和政务服务行业特色信用体系。“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把大数据与信用结合起来,应用于政务服务,是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又一创新。”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守信通”也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甚至带动社会各方治理资源重组。
“2019年是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优化营商环境是社会信用体系备受关注的一个应用领域,”该负责人表示,“守信通”在进一步压减办事时限的同时,逐步开始凝聚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我们将打通行政审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与政务审批业务部门形成动态评分机制和有效互动反馈机制,让居民有感受,企业有认同。”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守信通”还将继续向个人、企业开放信用赋能,通过主体专属的信用画像,与个人或企业在办理具体事项的业务痛点进行重点对比,以数据为依托实现全程服务及闭环监管,做到“有诚信申请即发证”,助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张强/文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