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在广交会现场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尽管在海外投资建厂有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投资国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攀升、产业链不完整等现实困难,并造成中企海外投资建厂的“隐性”成本出现攀升。有企业方代表建议,在海外进行市场布局之前,需要进行长期的调研,包括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进行了解。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到印度、到越南、到菲律宾……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许多中资企业加大了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旨在绕开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产业链延伸到国外,加快多样化布局。
第12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正在广州如火如荼地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展会现场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尽管在海外投资建厂有诸多好处,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国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攀升、产业链不完整等现实问题,并造成中企海外投资建厂的“隐性”成本出现攀升。
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星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去年在越南投资建厂,今年3月海外工厂投入运营。“许多企业都看到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有利因素,实际上,当企业真正‘走出去’之后,需要克服比在国内运营更多的困难,因此加强前期调研并建立好风险防控机制十分重要。”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注意到,近年来,许多家用电器和制造业企业都开始将眼光投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
不过刘星宇向记者表示,由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公司纷纷在东南亚布局,导致当地劳工短缺的现象有所凸显。“我们在越南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国内有很多工业园区,每一个园区都可能多达上百家企业,加上当地劳工的流动性不强,公司招人并不好招。”
谈及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准,刘星宇透露,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约为300美元。最近几年,劳工每年的工资涨幅大约都超过10%。“我们预测,3~5年之后,当地劳动力的工资水准将和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接近,要素成本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低。”
扬州昇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宏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同样表示,自己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调研了半个月,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当地劳动力技能达不到要求,而熟练工人的跳槽率则比较高。
徐宏明介绍说,公司主要生产电动工具配件,需要具备较高的行业标准,而当地劳工上岗前需要进行岗位培训,这部分支出相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另一方面,熟练工人的跳槽率比较高,有些工人干了几个月就跳槽了。
花旗集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和建设总额已经回升至111亿美元(约763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2018年下半年金额56亿美元的两倍。
尽管中企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热度攀升,但刘星宇向记者表示,海外工厂的生产效率总体上低于国内,主要原因是当地国家的产业链不够完整。
广交会现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我们做过统计,以同一款产品为例,国内工厂1个月可以生产3000平方米的草坪,但海外工厂只能生产2000平方米。”刘星宇说,除了包装类的配套产品外,其他配件在越南没有生产厂家,只能从国内运输过来,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公司自主品牌管理中心主任张国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企业海外投资不能盲目,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更要重视全产业链的制造布局。
张国强认为,无论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还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打造全产业链制造布局都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盲目走出去,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对投资国人文政策环境不了解,极有可能导致公司产生额外的成本。格力现在就很注重优势产品产业链的完善,产品的核心技术无法被取代,自然就具有竞争力。”
谈及海外工厂生产的产品,刘星宇向记者表示,由于公司采取了统一设备和生产标准,海外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国内其实是一样的。即便如此,采购商对越南公司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稳定性仍心存担忧。
“国内的产品,外国采购商通常直接在网上就下单了,非常方便。而对我们海外公司的产品,却要求提供各种证明材料,我们有时候需要提交数百页的材料,程序繁琐,而且也拉低了效率。”刘星宇说。
另一家机械企业的负责人刘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时间观念差和随性,这是在泰国、菲律宾、越南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对当地人生活习惯的共同评价。比如在泰国,找当地人办事,他们的口头禅都是later,wait(晚一点,等一等)。
格兰仕德国大区总监代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格兰仕的产品目前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们在海外并没有建设工厂,而是建立了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研发人员大部分还是来自国内。”
对于在东南亚国家市场布局的设想,代琨表示,公司亚洲的研发中心设立在日本,也将在德国设立欧洲的研发中心。“我们在海外进行市场布局之前,通常要进行长期的海外调研,包括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进行了解。”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