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可愚 每经编辑|陈 旭
▲10月15日,顾客在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一家超市选购水果 新华社图
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9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当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介绍,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9月CPI走势的重要因素。尽管9月当月CPI涨幅有所扩大,但1至9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5%,走势总体温和,也低于全年3%左右的调控预期目标。
此外,当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2%,环比上涨0.1%。
9月非食品价格上涨有限
对9月CPI指数走势及其成因,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解读称,从同比看,CPI上涨3.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影响CPI上涨约2.2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0%,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
沈赟表示,在食品中,9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3%,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涨幅在9.4%~18.8%之间;鲜果价格上涨7.7%。上述六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鲜菜价格下降11.8%,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解读9月份CPI数据时认为,9月CPI同比涨幅上探至3%,主要由猪肉和替代品涨价贡献。9月数据显示,畜肉影响CPI同比上涨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影响了1.65个百分点。
除食品价格外,9月非食品价格上涨有限。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当前CPI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上涨带动。9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1.5%,与上月持平,环比增长0.2%,仍然在可控区间。
“往后看,猪肉推高CPI的作用会逐步减弱;进入冬季,蔬菜、水果运输、储藏等成本逐步上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预计,接下来物价会维持一个相对温和的状态。总体来看,全年CPI控制在3%以内问题不大。
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保供稳价
近一段时期物价走势格外引人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稳物价措施,对民生保障起到了“托底”作用。
例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通过取消不合理禁养限养规定、保证主产区饲料供应等措施,促进生猪产能加快恢复,做好进口和储备调节等工作,增加牛羊肉、鸡肉等禽肉市场供应,保障节假日等重要时段食品市场供应及价格稳定,密切关注部分关联产品价格变化,防止物价联动上涨。
自9月以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连续多次开展中央储备肉投放工作。其中9月19日先期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猪肉1万吨;紧接着9月24日,专门从事国家储备肉类管理的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发布通知称,再次投放1万吨冻猪肉;两天后的9月26日,该中心宣布继续投放1万吨储备冻猪肉。这也意味着,在短短10天之内,总计共有3批共3万吨储备猪肉投放市场。
此外,在9月初,有关机构还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牛肉2400吨,羊肉1900吨。
9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也表示,近期中方企业正在按照市场化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开展美国农产品的询价和采购,并已经成交相当规模的大豆和猪肉。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对这些采购予以加征关税排除。
国金证券分析师边泉水指出,现阶段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下,猪肉养殖已密集展开,预计明年2季度开始供给增多,将导致猪价向下,届时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