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面对地震谣言,如何让“智者”更多?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0-14 23:55

    每经评论员 宋思艰

    10月12日22时55分,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不久,网上就出现了之后还要发生余震的谣言,且时间精确到分钟。此后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广西平南警方10月13日早间发布消息称:已于今日凌晨5时许将涉嫌散布该谣言的违法人员抓获。

    在较大的地震发生后,往往可能出现一些谣言。正如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所说:“以前,每当遇到较大地震,时而有谣言传播,但造谣的人都被抓了,无一例外。”但个别谣言说得有鼻子有眼,仍然在一定的时间段和范围内造成了较大影响。

    面对谣言,我们总会引用《荀子》的一句名言:“流言止于智者。”的确,聪明人不会轻信谣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一些谣言的广泛流传,恰恰说明“智者”数量还不够。

    面对谣言,如何让“智者”更多?笔者认为,要从“实”“虚”两处着手,既提升公众安全感,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所谓“实”,即进一步做好建筑物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传统抗震加固是通过增加构件、增设支撑、增加材料强度的方式,让建筑“以刚对刚”;减隔震技术一方面通过底部的隔震层来隔离、耗减地震能量,另一方面也在楼层的薄弱节点加入阻尼器,消耗地震能量,是让建筑“以柔克刚”,而且这个“以柔克刚”的减隔震成本可以低于“以刚对刚”的加固成本。

    减隔震技术作用不小,也受到了各方重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个重视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公共建筑的重视相对高于对居住建筑的重视;二是对地震高烈度地区的重视程度相对高于低烈度地区。

    对于公共建筑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我们一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可能位于居住建筑内,对居住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也应该得到提升。

    在高烈度地区,由于既有历史经验教训的存在,无论是政策还是相关各方,对减隔震技术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都要大得多。2016年6月1日,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其特点就是取消了不设防区、设防参数有所提高。而这一区划图就是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

    取消了不设防区,意味着要让相应区域的建筑具备抗震能力;提高了设防参数,意味着要让相应区域的建筑提高抗震能力。

    地震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一部分公众对与之相关的建筑所具备的抗震能力不够了解,从而安全感不足。如果充分应用减隔震技术,则将以实打实的举措增强公众安全感。

    ——所谓“虚”,则是要在平时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

    2016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调研考察时表示,要“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仅就地震而言,如何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首先,应该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平台,让公众具备与地震有关的科学素养和清晰认知。比如,一些普通公众是否清晰了解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区别,是否将三者混为一谈,尤其是将预警也混同于预测和预报?要知道,这样的概念不清晰,是会影响公众警觉程度和判断力的:地震预警并不是地震预测、预报,而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特性,对距离震中较远区域的公众发出警报。换言之,距离震中越近,地震预警的作用越小,如果将地震预警视同地震预测、预报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防范,就悔之晚矣。

    其次,应将对防震减灾知识的经常性普及视为“生产力”,而不是相反。地震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建设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各方的应对智慧。要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也需要转变一个观念:即平时经常性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并不会造成恐慌,反而会在灾难来临时增强公众有序应变的能力,从而也减少了各种谣言的生存传播空间。

    第三,可适当提升公众对地震预测工作的有序参与。每当地震来临时,网上往往出现各类预测,有些预测只见“恐吓”,不见证据,不见推理过程,本身就是谣言或近乎于谣言,但有些预测则是结合了一部分突发异常状况或长期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而作出的。

    对于地震谣言,必须坚决打击,以免造成恐慌,但由于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特殊性,要让相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对之后的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实际上也非常困难。

    有鉴于此,如果能建立一个制度化的机制,把一些对地震预测感兴趣而又能进行理性观测、分析的民间人士纳入地震预测工作中,一方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集思广益,弥补人手、观测之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平台,增强公众参与感,让谣言的土壤“变薄”。

    要让地震谣言“止于智者”,既要让公众的房子更安全,也要让公众的知识储备、应对技能更丰富,还要让公众的思考、观测有地方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上半年中央空调增速整体放缓 国产品牌占比仍在提升

    下一篇

    转让底价75亿 中国信达拟出清幸福人寿股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