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陕西工业开始“发芽”。
俄式的红墙高楼,火热的施工现场,成为独特的历史印记。
彼时,一大批项目在苏联援建中上马,西电集团便是其中之一。集团门前的那条大道,六十多年过去,依然畅通无阻。
60年代三线建设,以汉子们为主的陕汽在宝鸡蔡家坡落地布局,距离气质柔软的陕棉九厂咫尺之遥,可谓用心良苦。
再联系到柳林镇的西凤酒厂,想不浪漫都难。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苏联援建、三线建设等历史阶段,完成了建国后陕西工业的初代布局。
此后,民用领域手表、电视、冰箱、洗衣机之于工业的扩容;能源工业之于陕北的辉煌;及至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
70年砥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陕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92亿元,为陕西经济建设、人民就业生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系列变化,一步步成长,伴着愈发厚重的底蕴与自信,让接下来冲刺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故事,充满想象……
01
“铜城无铜,出产的却是煤。
此地煤闻名四方。这铜城正是因煤应运而生。这里有大西北首屈一指的煤炭企业——所产煤炭不仅满足了本省工业的需要,而且还远销全国十七个省市。”
这是《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铜川的描写,在那个神府煤田还没有被发现的年代,铜川王石凹煤矿,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尤为如此。
在苏联援建下,中国快速打下了工业建设的基础,落地全国的156个援建项目,陕西就有24个——西飞集团、西安发动机附件厂、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等等,其中包括铜川的王石凹煤矿项目。
因矿而建、因矿而兴,“煤城”铜川在王石凹等一些煤炭企业的加持下,一度成为陕西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那个时期,陕西大部分煤炭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建设,其中70%来自铜川。
不过,依靠资源开采而形成的单一产业格局,也是这个时期陕西整个工业格局的缩影。直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局面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才逐渐发生了改变。
“好人好马上三线”。
十多年时间,超过400万建设者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工业重镇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相继建起了千余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1967年,根据国家轻工业部一份《关于成立国营红旗手表厂筹建处并颁发印章的通知》,一家名为红旗的手表厂,在西安长安区兴建成立。
一批从上海手表厂来的骨干,成为红旗手表厂的顶梁柱。后来这块表有了自己另外一个名字——蝴蝶手表。
在“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录音机)的年代,蝴蝶手表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营销上与梁祝爱情的绑定,一时间“洛阳纸贵”。
陈子良是一位老革命,炼过石油,印过钞票,造过汽车。60年代末,他奉命来到宝鸡蔡家坡,成为三线建设时期陕汽任职最久的第一负责人……从此,中国结束“有炮无车”的历史。
60-70年代,是陕西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今天的航天四院、六院和陕飞等,均在此期间建成,拥有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核工业的国防科技工业,其规模在当时已达到全国第二位,其他指标如技术水平、人才等均居全国第一。
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之外,陕西原有的工业结构也借机迎来发展契机,形成国防、化工、机械、轻工、原材料、能源等工业相互配套的格局。
1978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16.5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96.48亿元。
这对建设关中、开发陕南陕北、振兴陕西经济,至今产生着深远影响。
02
陕北山大沟深,黄沙漫天,贫瘠,落后。
“明珠蒙尘”,或许是对煤炭工业80年代以前的状态,一个颇为贴切的描述。正所谓“你见,或者不见,它就在那里,寂静,默然。”
这一切,在1982年的最后一个月,画上句号。
当年12月8日,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普查找煤报告》。
报告提到,那里有近900亿吨储量——这一发现,震惊了海内外能源行业,《人民日报》更是在头版头条予以报道……
一时间,煤炭,犹如一个充满魔法的词语,深深地触动了土里刨食的人们,顺着运煤车呼啸而来的,是陡然而生地梦想与财富。
神府煤田,也成为全国已探明的最大煤田,世界五大煤田之一。它被称为全国煤炭工业“六五”期间最重要的发现,陕西因此成为全国煤炭资源大省。
与此同时,在关中地区,陕西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的窗户,也在打开。
蝴蝶手表和华山相机不再“孤单”,“黄河”、“海燕”、“如意”电视,“长岭”冰箱,“双鸥”洗衣机等等,横空出世,“陕西出品”风靡全国……
在民用消费品工业领域,陕西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后来的90年代中期。
而在陕北,能源的造富神话,愈演愈烈。后来的榆林,一度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然而,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陕西是全国产煤大省,但在煤炭能源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多年来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一句话:采煤,远非能源工业的真义。
1998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正式启动,与即将开启的煤炭经济“黄金十年”共鸣发展。
进入新千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国际经贸环境改善,国内区域发展破壁的“双利好”,陕西适时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国企重组步伐,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0年,随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的属地化管理,在下放的中央企、事业单位基础上,陕西有色集团组建;2004年,在整合陕西省国有骨干煤炭、化工企业的基础上,陕煤化集团成立……
2002到2010年,陕西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6.4%,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58.97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5.5倍,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翻了2番多。
但也不乏“阵痛”,这一时期,“黄河”、“海燕”、“长岭”等红极一时的品牌,亦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03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启,全球油价暴跌、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以资源为主的陕西工业增速进入新常态。
2015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尽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增幅却呈现逐年回落态势。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5.9%,创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
能源工业走上“转型换挡”的同时,这一时期的陕西非能源工业,却表现出良好态势。
规上非能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龙头企业实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241户,比2010年净增102户。
2016年以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国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陕西则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及时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投资、降成本各项措施。
剔除价格因素,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8.1%、9.2%,增速比2015年分别加快0.9、2.2、3.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底蕴深厚的国防工业、硬科技领域,陕西频频展示肌肉。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时任新一代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的刘站国,激动万分。
这意味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运用,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刘站国是西安的航天六院的科技工作者。长征七号发射采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他与同事们经过成千上万次试验研制出的成果。
“神舟”升空,“蛟龙”入海,“北斗卫星”遨游苍穹,“人造太阳”光芒四射,港珠澳大桥惊艳通车……每一个庄严场面,对陕西工业科技而言,都是荣耀时刻。
如今陕西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出“稳能化、兴电子、强制造、促新兴、优传统”的发展思路,亦可窥出过往的浑厚底蕴,更有对于未来的可期。
回首来时路,70年前的陕西工业,几乎是百业凋零、满目疮痍。70年时间,对照今天的瞩目成就,工业立省,工业强省,陕西做到了。
70载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从一穷二白到大放异彩,陕西工业的每一个时刻,都值得铭记……
参考资料:
[1].陕西省统计局,《工业发展大跨越 结构优化谱新篇》,2019
[2].央广网,《刘站国:做脚踏实地的航天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