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聚焦家庭财富变迁 在不确定投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29 23:5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居民的财富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

    作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巨轮也直接推动了亚洲私人财富的高度增长,催生了大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于此同时,随着中国家庭持有的财富份额迅速上升,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逐渐释放。

    2018中国高净值财富白皮书显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已经逐渐从最初的追逐高收益,转向控制风险,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单纯的快速增长更加重要。同时资产规模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财富管理的复杂度,更多高净值人士从自己直接进行投资和财富管理,转向寻求专业的服务机构,来进行系统的、目光长远的资产配置。

    家庭财富变迁下,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前景;经济“新常态”+“强监管”背景下,行业逐渐进入“强者恒强”时代,如何在不确定的投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资本市场成为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投研实力大比拼的练兵场。

    中国家庭财富跃居全球第二

    瑞士信贷银行(CreditSuisse)发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2018年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人数超过348万,位列世界第二。据瑞士信贷估计,这个数字将在2023年突破546万人,这意味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将会在五年之内增加60%。从过去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国家庭财富正处在空前的上升阶段。

    大量高净值人群资产如何保值增值,将成为未来搅动资本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一般情况下,居民的家庭财富主要有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两种形式,对应到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居民持有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准备金、银行理财、信托等;而非金融资产(即实物资产)主要为房地产。

    从目前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资产配置来看,房地产规模约占居民总资产的70%,而金融资产规模约占30%。但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据半壁江山,保险和银行代客理财分别占金融资产的14%与13%,其他类型金融资产规模占比偏低,股票资产规模约占居民金融资产的6.3%、仅占居民总资产的1.9%。

    不过,有机构分析人士预测,未来我国居民资产中房地产的比例将逐渐趋降。一方面,人口红利见顶,住房刚需下滑,另一方面,经济不再过度依赖地产刺激、房价涨幅也回归合理区间。同时,居民对金融资产配置的提升可期。

    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净值人群的选择相对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机构。对此,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预言,未来的20~30年,在内在因素的驱动下,财富管理将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中国客户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将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更加紧迫;其次,中国将成为全球移民华人投资理财的风向标,因为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经济体量中重要的参与者。

    华设财富董事长姜玮彦曾表示,“很多人把自己的财富非常单一地配置到了一类资产,主要是房地产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家庭资产配置其实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增量资金或者说福利的问题。目前,普通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素养有待提升,对于金融类资产又缺乏了解和研究,无法有效做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这就需要专业投资机构的教育和引导,并为大众投资者设计出合理的产品。”

    第三方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

    2008年前后,“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概念在国内兴起。到了2012年之后,第三方市场更是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热门。

    第三方财富管理兴盛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彼时,伴随着美国中产的全面崛起,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各类创新式的投资工具花样百出。叠加当时美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实施改革,对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免税,投资需求大增,第三方财富管理应声而起,风头一时无两,经济学界将此定义为资产端和资金端双向丰富的结果。

    对比来看,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加上居民的储蓄习惯,民间更是完成了可观的财富积累,在资金端已经充沛。而由于2008年之后的全球QE,大量资金开始在市场寻找出路。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机构牌照全面放开,资管行业迅速崛起,对应的资产端也开始了百花齐放。

    资本的兴盛初始阶段往往伴随着泡沫,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也不例外。第一代财富管理者们更多的是充当了“金融零售商”的角色,即从机构批发了一堆地产信托之类的包装项目转手卖给顾客来从中抽成。近期暴雷的一家大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便是这种“零售商”模式的开创者之一。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导创办的微信公号《香帅的金融江湖》就曾调侃,“我们团队都是金融学博士,现在给自己家人做点投资建议都小心翼翼,不敢托大。一个卖过房地产和奢侈品的非专业年轻人,就敢分析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替几十万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做“管理”?这样的勇气,应该不是专业能力带来的。”彼时的市场混乱现象可见一斑。

    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三方市场走向成熟,市场化背景和客户服务意识开始成为行业独有的标签和优势,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逐渐成为高净值人士的首选。

    诺亚集团总裁赵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风险暴露和市场的重新洗牌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和投资的需求不会消失,他们会转向那些更专业、更合规的机构。未来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总量将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从配置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和房地产转向更加多元的投资组合,我们坚信独立财富管理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

    行业逐渐进入“寡头”时代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不少投资风险逐渐暴露、国内信托业务收窄,市场迎来了第一波洗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也正式进入转型期。

    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被重新定义,更是明确了过去主流的“通道+资金池”“期限错配+刚性兑付”是伪资管。新的监管逻辑,明确了真正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需要由投研能力驱动的,研究创造价值,投资创造财富。与此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演进,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正在逐渐减弱,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第三方机构原有的暴利都已不再。

    “资管新规对财富管理行业改变最大的是产品环境。”恒天财富董事长周斌近日对外表示,“这要求我们整个经营逻辑随之变化,要对产品的风险管理、投资管理能力更强。资管新规也同时强调,金融机构要坚持持牌经营,第二个就是要回归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机构该尽的责任要尽到,投资者也要有清晰的风险认识和理念提升。财富管理新时代的核心能力建设,90%以上的结果取决于大类资产配置,这是最重要的核心,“配置”价值尤为凸显。”

    经济转型在即,“资产荒”成为投资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叠加“强监管”的政策不断推出,生存压力下,不少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只能转向质量更低、风险更高的产品。如何才能在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大浪中,保存实力成为最终赢家?在业内看来,资本市场成为第三方机构投研实力大比拼的练兵场。

    姜玮彦认为,目前的投资策略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是坚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资产投资,即做自己能看懂的、有把控的事情;二是更加专注客户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性和财富管理的服务力;三是提供更多科技手段来完成对财富管理的升级,打造智能投顾及投后管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手段,获取客户的精准画像,并配置跨周期、跨币种、跨类别的资产,来匹配资金端在财富管理一站式上的服务需求。

    伴随着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第三方财富管理逐渐进入“寡头”时代。头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诺亚、华设财富、恒天财富等纷纷谋求转型,从最初的单一中介平台,打造成为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谋求为客户提供“从理财到生活”的一揽子服务,即定制化的理财投资,到教育移民、保险、游学等诸多附加服务。

    “理财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20世纪美国著名投资人朱尔如是说。文/浩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破解环保融资难需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

    下一篇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生态环保成刚需,释放巨大投资空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