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如今,面对“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合资企业典范,一汽-大众始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持从“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再到“绿色制造”,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也正是依靠扎根中国、“软硬”兼修,一汽-大众才能在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超乎想象的市场中成长为一棵常青之树。
合资车企的典范
在汽车行业,一汽-大众可谓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合资车企业的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标杆。
从1991年长春起步,如今发展到五大基地、4万多名中外方员工,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深耕中国市场28年,一汽-大众如今收获近1800万个用户;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已经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作用,仅在新建成的华北基地,新工厂就可新增就业2万人,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而这不过是企业成立以来的沧海一粟。
一汽-大众在这28年间开辟了中国家轿时代,让千万个家庭实现了汽车梦想。从“车坛常青树”捷达到“驾驶者之车”宝来,再到“两厢车代名词”高尔夫,每一款产品都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追捧,并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百姓心中的经典家轿;而今,另一台名为“奥迪A6L”的豪华轿车,则晋升为成功人士的象征。
这28年间,一汽-大众成为第一个生产覆盖全系乘用车车型的汽车企业;累计上缴税金近5000亿,不仅成为国内销售收入及上缴税金领先的企业,还是国内用时最短实现1000万辆的汽车合资企业。
强健体系能力 领跑汽车产业
从最早的30万辆规划、15万辆起步,到100万辆,再到如今的年产量突破200万辆大关,一汽-大众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汽车厂商数十年才能达到的成就。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汽-大众不忘“创·享高品质”的初心,已经赢得了近1800万辆用户的信任和青睐。从捷达、宝来到迈腾;从奥迪A4L、奥迪A6L再到现在的探歌、探岳等车型,一汽-大众各款车型均引领各自的细分市场。
一汽-大众能够28年如一日地出产高品质的产品,得益于一汽-大众日益优化的、严谨苛刻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汽-大众拥有覆盖五大基地、编制超过2000人的质量保证部,着力打造“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让质量保障工作覆盖一个产品从开发到采购、生产再到售后的整个生命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制造”方面,一汽-大众华北基地采用国际领先的全方位VOC排放控制技术,并引入光伏发电技术;整体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年节水量可达30万吨;在工厂设计中着重强调了生产线的柔性化,确保产品的技术优势,在节约投资的同时,减少了资源的占用、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当中国车市告别爆发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汽-大众的市场份额仍然逐年提升,高品质口碑更是傲视同级。在强有力的体系支撑下,从长春走向全国,一汽-大众展现了合资企业强大的生命力,也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勃勃生机。
推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
如今,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并处于寻求新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顺应趋势,一汽-大众积极应对未来发展,转型突破,适时实施“创新与数字转型战略”,逐步建立创新发展流程和技术标准。
2016年11月,一汽-大众与IBM、华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在一汽-大众华南基地正式签署《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国内汽车行业首家同时与三家信息科技公司合作,携手开展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的汽车企业。基于此次合作,一汽-大众在“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绿色园区、智能社区、智能可视”五大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数字化探索,将华南基地“智慧工厂”打造成为“会听、会说、会看的智慧工厂”。
此外,一汽-大众在2018年4月首次推出摩捷出行,于今年3月实现千辆车上线;今年3月,一汽-大众与大众中国宣布成立了合资公司摩斯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这不仅是落实其2025战略的重要举措,“双摩并舞”更昭示着在“汽车新四化”的变革浪潮中,一汽-大众将在“聚力”之年面向未来全速启航。
回顾过往,有过举步维艰,有过高歌猛进。然而,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在于创造。
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家轿时代开辟者,到当下乘用车市场的领导者,一汽-大众的每一步,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如今,站在新起点上,一汽-大众将继续保持创新驱动发展,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动力。 文/万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