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调整压力初现,9月份以来已有2只新债基宣告募集失败。
昨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旗下1只债基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据悉,该产品是1只中长期纯债基金,募集期为今年5月2日至8月1日,一开始便设立了3个月的顶格募集期限。不过,截至募集期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中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9月初,北京有一家基金公司也发布公告称,旗下1只中短债基金募集失败。
“基金成立一般需募集总份额达到2亿,且认购人数大于200人。”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对于债券型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来说,机构资金是否准时到位也是影响基金成立的重要原因。”
另一家公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尽管今年新发市场爆款频现,但在新发产品数量大增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一些渠道销售能力较弱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发行并不容易,一些新基金发生延期募集甚至发行失败的情况。
据记者统计,截至9月16日,今年以来有12只基金募集失败,其中8只为债券型基金,占比近七成。在这些债基中,纯债基金占到6只,还有1只定开债和1只中短债。从公司情况来看,以中小型公募居多,也不乏行业排名前十的大型基金公司。有一家公司在今年6月相继发布了旗下2只纯债基金不能成立的公告。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多只基金延长募集期。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约有80只基金先后延长募集期,其中部分产品还多次延长募集时间,直至到达3个月的顶格期限。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基仍是“常客”,其中包含机构较为欢迎的定开债基,以及部分纯债基金。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随着货币基金收益率逐渐下滑,目前机构对债基的需求还是挺旺盛的,一些有渠道优势的基金公司今年旗下爆款频现,且部分公司债基规模今年以来出现较大增幅。不过,对于中小型公募而言,产品发行还是颇为艰难。
他说,在科创基金、债券指数基金等热门基金品种的“轮番轰炸”下,一方面,销售渠道拥挤,中小公募缺少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内普通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更感兴趣,而随着基金发行数量逐渐增加,小公募或历史业绩不佳的公司,发行产品很少有人问津。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