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对股市 我们可以抱更加积极的心态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15 16:26

    一直以来,中国内地居民部门的资金一直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要么买股,要么买房,银行理财的收益不稳定而且越来越低,当初收益很高的那些“宝宝们”,现在七日年化收益率仅仅2个多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前20年沉淀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在“房住不炒”成为长期方针的情况下,必然会慢慢转移进股市。

    每经评论员 李伟

    近几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持续就香港的住房问题发声。我看了这些评论以后,大受启发,也深感认同。

    人民日报说,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势在必行。人民日报援引香港民建联日前在报刊所登全版广告,“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争取达到‘3年上楼’的目标。”

    所谓《收回土地条例》,就是将囤在开发商手里长期不开发的土地收回。并且利用收回的土地兴建公营房屋,从房屋供给一侧改善当前香港的住房问题。收回土地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以当前的土地价值收回。

    人民日报继而说道: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什么才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什么才是对年轻人“网开一面”?这才是。

    “今天,我们必须全面考虑香港的竞争力。人们一贯认为,自由才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民生也是竞争力。保障民生,让社会更加公平,也是积蓄的发展动力。香港历来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改善民生方面,一直秉承‘积极不干预’的理念,但这一思路已成历史教训。香港不仅要‘有效市场’,更需要‘有为政府’。”

    这可以说是点中了香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以前我常常想,为何从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到梁振英延续董建华方针,再到林郑月娥的“明日大屿”计划,最终都搁浅了?现在,人民日报这段评论,实际上回答了全部的问题。

    相比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更加直接——“正是房价高涨、薪金收入停滞,导致香港自有住房比例下降,从2003年至今,香港的住房自有率从53%下降到48.9%。这个数据的背后,是财富更加集中,是多少青年自有住房梦破灭”。这就说明了,香港今天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直接就是“住房问题”。

    可见,住房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稳定,以及是否能够良性稳健运行的重要方面。

    无独有偶,一直严控房地产价格的德国政府,最近又在开始给房地产加压了。据媒体报道,德国左翼党在柏林议会发起了一项房租限价议案。实际上是要求政府强力干预房地产市场。而加拿大等国家早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强力干预。

    可见,房地产问题和房地产调控,不仅仅是中国内地在做的事情。其实,全球都一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房住不炒”方针的英明和正确,而且更加说明了一个问题:“房住不炒”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A股发展的全新逻辑是完全成立的。这个逻辑就是,一直以来,中国内地居民部门的资金一直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要么买股,要么买房,银行理财的收益不稳定而且越来越低,当初收益很高的那些“宝宝们”,现在七日年化收益率仅仅2个多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前20年沉淀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在“房住不炒”成为长期方针的情况下,必然会慢慢转移进股市。

    当然,社会居民部门的资金进入股市的方式,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前是股民们亲自“提枪上阵”,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教育,以后除了亲自上阵的以外,可能更多人会选择借助于公募、私募或者养老基金等机构进入市场。

    资金进入市场的速度和规模,也会根据行情的演进和深入程度而不断高涨。更何况,正在进行的资本市场深层次改革,也为此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这种端倪已经出现。据《券商中国》报道,“炒房”氛围浓厚的江浙地区,近期已经有不少人士将房地产套现资金投入股市。我认为,江浙地区素来是资本市场的“先知先觉”之地,这个信号,完全可以算作“春江水暖”了吧。

    当然,目前也仅仅是“春江水暖”的阶段。但是,春江水暖之后,股市离火热的夏季还会远吗?所以,对股市,我们可以抱更加积极的心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北上广等地现中秋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民航计划飞行17040班次

    下一篇

    *ST长生:9月15日公司股票暂停上市期到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