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恐怕又要开始了。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武汉长江大桥 图片来源:摄图网
“抢人大户”湖北,又出手了。这一次,这个中部省份将目光瞄准了“博士后”这个群体。
此前,大学生、海归等,一直是“抢人”市场上的热词。而从省会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到全省“人才20条”,近年来,湖北为了“留人”,可谓使出浑身解数。
努力之后,效果当然是有的。2017年初,武汉喊话要“在5年内留住100万名大学生”。当年年底,就有近30万大学毕业生留下就业创业,较头一年全年翻了一番。
如今,湖北又将目标锁定位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博士后。9月3日,继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湖北省政府官网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
到2025年,湖北博士后在站人数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吸引更多优秀博士后“扎根湖北”。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为何是博士后?湖北为何又如此迫切?
为什么单单瞄准博士后?这还得从博士后这个制度本身说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马亮,曾在国外做过博士后,如今在国内又是博士后导师。他告诉城叔,简单来说,博士后其实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但“在国内又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正式的学历”。
相较而言,国外博士后经费来源、时间长短灵活;国内博士后一般稳定为两年,且有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在马亮看来,相对稳定,是博士后相较于其他类型人才较为明显的一大优势——
一方面,博士后的年龄一般已过而立,选择去一座城市安家落户,可能就是举家搬迁,“相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稳定性更强”。
另一方面,博士后时间和资金相对稳定。刚毕业的学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博士后却相当于有了稳定的“缓冲期”,适应环境后留在当地的可能性也更大。
不仅如此,马亮指出,博士毕业之初,创造力通常较强。如果被吸引到一座城市继续做博士后,一般自带最新研究成果,很可能能给当地产业带来直接的实质性转化;同时,有相关科研经历,博士后在带领团队、运营研究项目等方面也更为成熟。
正因如此,如果能够在博士后最好的学术巅峰时期、让他带着最好的研究,把他吸引过来做最新的应用转化,在马亮看来,其实是城市“捡了大便宜”。
湖北显然也把“算盘”打得很清楚。此次《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引导博士后人才向企业和基层集聚,鼓励博士后人才留湖北创新创业,推动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同时,给予“事业单位公开考核聘用时优先录用”、“纳入高层次人才政策扶持范围”、“鼓励支持设立‘博士后创业基金’”等优惠条件。
当然,瞄准博士后,对湖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仅省会武汉就坐拥83所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更一度号称“世界第一”。在今年6月的最新数据中,湖北全省的高校数量,也高居全国前五。
就是这样的湖北,却一直面临“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窘境。
2015年一项统计显示,毕业生跨省流动最多的5条路线中,有3条都是从武汉出发,分别去往深圳、北京和广州。
近年来,“留住大学生”的答卷上,用功的湖北“分数”越来越高。到去年10月,两年内留汉大学生已达70万人,本科生人数占到一半以上。而流动相对更加稳定的博士后,自然成了湖北不愿错失的“良将”。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湖北在站博士后有3564人。湖北最新《意见》的目标是:到2025年,博士后在站人数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即达到7000人左右。
34年前,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而作为全国最早试点实施博士后制度的省份之一,一直到去年年底,湖北累计招收培养的博士后也仅8626人。可见,湖北的倍增目标并不算低。
在马亮看来,湖北留住博士后,具有一定优势。
一方面,湖北本科和研究生总量排名全国前列,这为其提供了更多“准博士后”;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招聘时,已鲜少提供“进门即铁饭碗”的讲师等职位,取而代之的是有两三年“缓冲期”的师资博士后,这也扩大了博士后潜在数量。
此次《意见》中也提到,将逐步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以博士后人才作为师资和科研人员主要来源的用人机制。
马亮还告诉城叔,湖北高校的梯度,也增加了留下博士后的可能。
在他看来,当地基本已形成一种“大学生态”,即各层级高校均有分布。不论是做博士后,还是博士后出站后“留下来”,都有很多选择机会。
根据湖北官方的说法,60%以上的期满出站博士后都留在湖北工作。因此,马亮说,“湖北想实现倍增目标,或许不是很大的问题。只不过目标实现以后该怎样去维持,这很关键”。
事实上,看中“博士后”这个群体的,并非只有湖北,其中最积极的要数广东。
早在2008年,广东就在《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提出,要在5年内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工作站80个,新增进站博士后2000名。
2017年,广东更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强化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引进机制、改革流动机制等。
就在上月,广东还直接放出“大招”,拿最高100万元的资助,招揽符合条件的博士到当地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除了广东,山东也是积极分子。
就在今年7月,山东省人社厅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用这样一句话为博士后画像:最具创新能力、创业潜力、发展动力的人才力量。其中,山东更是将博士后形容为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对其“适应人才竞争新形势、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助推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群体。
而在此之前的5月,山东首家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地就已落户青岛,并亮出创业最高资助150万元的大手笔。
实际上,据马亮介绍,以往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如今在政府、企业、智库等其他机构同样吃香,已成大趋势。
例如,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针对人才,阿里也开出丰厚条件,除协助申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多种科研经费外,阿里还将协助博士后解决北京或杭州户口。
在马亮看来,这符合“鼓励人才流动”的全球主旋律。对于高校、企业等用人单位而言,两年制博士后,能够“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而对于“一身武功”的博士后而言,一定期限的“缓冲期”,也为其提供了双向选择机会。
数据显示,从1985到2018年33年间,我国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有207840人。截至去年年底,在站博士后人数为66511。这和逐年攀升、今年已高达834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可谓相当“金贵”。
我国历年博士后进站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博士后网站
就在前两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恐怕又要开始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