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个国企退休工人的“无规划”养老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04 15:10

    35年的职业生涯让王阿姨每个月能领到近5000元的退休金,加上和老伴在2010年就供完了所住房子的房贷。照理说,这样的收入足以让她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她却摇头称,自己目前收入高于五千,但日子过得仅是刚刚好。

    每经记者 唐如钰    每经编辑 肖芮冬    

    来得及说爱你

    2016年的夏天,王阿姨的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后,王阿姨兄妹几人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西医靶向药加中药调理,并告诉母亲她患的只是普通囊肿。一家人也商量平日里由即将退休的王阿姨承担陪伴照顾的工作,节假日则由其他姐妹轮流陪护。

    王阿姨说,母亲是一个乐观外向的人,喜欢旅游,退休后曾自己坐着绿皮车环游过国内的大好山河,唯一的遗憾则是还没出过国。为了满足母亲这一愿望,2016年王阿姨和两位姐姐请了长时间的年假带着母亲去韩国、日本、东南亚都逛了一圈。

    彼时的她们尚未真正意识到死亡的接近。直到2017年的夏天,王阿姨回忆道,那一年夏天母亲满80岁,考虑到老人的病情,兄妹几人商量在五一劳动节给她庆祝80岁大寿。而就在那时,情况出现了极速恶化,原本病情稳定的老人癌细胞开始扩散,体重从110斤陡降至90斤。

    “生日宴也是让医生上了吗啡硬撑着过的”,王阿姨回忆说。

    “五一”之后的日子,因为病情持续恶化,母亲24小时都带着镇痛泵,从此也陷入了半昏睡半清醒的状态。与人说话的时候越来越少。那时,王阿姨一大家人才意识到死亡正以超乎他们想象的速度步步逼近。

    “像头上悬了一把利剑,可能随时会掉下来,害怕的时候只能紧紧抱着病床上的妈妈”,王阿姨回忆道,最后的日子里,母亲大部分时候是在昏睡的,只有偶尔给她洗头擦身时才会短暂清醒。那段时间里,王阿姨便会频繁地说,“妈妈我爱你”。因为她害怕可能明天或者是后天母亲就会走,那时再深的爱也无法道出口了。

    2017年9月,在病危通知书下达两个月后,王阿姨的母亲去世了。送走母亲,她心里除了悲伤外也些许有一份释然——老人终于不用再遭受癌细胞扩散后钻心刺骨般的折磨。

    王阿姨向记者说道,母亲走后她感觉自己离死亡更近了。“妈在就像一堵墙隔着我们和死亡,现在我们真的是要直接面对了。”

    现在,她更加担心日后自己和丈夫生病成为女儿的负担。因此,最近她又给老两口多买了几份小额的商业保险。被问到,为什么要分几份买保险,她说道,“这跟买理财是一个道理,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被追问更多关于养老规划的问题时,王阿姨仍然认为自己并没有规划,只想趁着身体健康多攒一些储蓄,“至少以后不在经济上给孩子增加负担”。

    养老准备普遍不足

    王阿姨一直强调自己没有养老规划,但事实上,她已具备不弱的规划能力与行动力。大部分受访民众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尚未考虑过养老或不知道如何规划。

    前述《报告》即指出,中国人存在养老准备普遍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为主,企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养老金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是基本养老保险独大,且只能覆盖退休后基本生活开销的情况。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指出,要想退休后仍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个人也应为自己的养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提早开始规划准备。

    而影响老年生活质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个人储蓄。

    《报告》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普遍存在对未来缺乏紧张感,且缺乏储蓄目标或储蓄时间晚等问题。具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关养老投资者教育,人们开始准备养老储蓄的时间普遍太晚。《报告》发现,不到一半的调查对象尚未开始为养老做任何储蓄。年轻一代同样缺乏对未来的紧张感,大部分人计划在40岁时才开始储蓄。在50岁以上已开始储蓄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平均在45岁时才开始储蓄,导致积累储蓄的时间不足。

    显然,缺乏具体的养老规划和储蓄目标是民众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未备先老”并非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下全球主流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不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用了更短的时间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更大。”

    而如何应对“未备先老”,受访人士均表示应从政策与个人两个维度发力应对这一难题。一方面,政策应走在个人之前。换言之,即应由上至下建立起有利于个人养老规划的机制与环境。高华俊建议道,公共政策部门可采取相关举措引导个人规划养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亦可在企业、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从多维度向民众提供科学规划和理财课程等。此外,针对准退休人群,社区可向其提供相关养老规划培训课程,退休再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其更好地规划日后生活。

    “只有顶层设计开始强调个人规划的重要性,全社会的意识才会逐渐提高”,北京地区一养老服务咨询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三大考量为养老做准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则进一步向记者指出,当下中国人仍有明显的储蓄意识,但尚未树立针对养老的长期投资观念,“储蓄还需和金融理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养老资产的增值保值”,因此政策还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民众早储蓄、多储蓄并且将财富积累与多元化的投资相结合。

    另一方面,则需要民众充分从自身需求出发为养老做准备。

    房连泉就建议,城市居民可从老年生活需求的几大要素出发,系统性地建立起财务目标,并提前进行长期储蓄和投资安排。具体而言,首先是要为保证退休生活质量做储蓄准备,“退休后也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这即需要民众根据当下生活开销和日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估算出退休后每月额外还需要的金额,并为此开始储蓄和理财投资;其次,则是应对潜在重大疾病的开销——即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覆盖的部分,对此民众可有针对性地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再者,则是需考虑高龄后可能出现失能、失智需要人照护的情况,如此还可为自己适当配置长期性的商业健康护理保险。

    不过咨询机构合伙人则指出,目前我国商业护理险种产品设计尚不完善,且大多是作为其他寿险产品的附加险出现,与发达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保险还有较大的差距,亟需保险机构完善自身产品构建,推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高华俊认为护理险的不完善仍与顶层制度设计相关。“当下我国社保长期护理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核心的机制建设,也是这一问题长久得不到突破的原因。”

    而关于启动养老规划的年龄,多位受访人士均强调,越早越好。

    房连泉就表示,较早开始储蓄与投资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安排。具体而言,在财富积累的早中期,人们通常有更强的投资抗风险能力,因此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收益风险的理财产品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并实现价值投资;而在临近退休阶段,人们则会更倾向于保守稳健型的理财产品。

    此外,前述咨询机构负责人还表示,人们在为养老做储蓄时还要考虑到“长寿风险”——“我们活得可能会比自己预期更长,也要为此留出额外的积蓄”。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09月04日 主力资金抢筹最积极的前10股(附名单)

    下一篇

    多个热门地区房贷利率上涨 苏州首套房利率基准上浮25%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