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即时通讯)、看新闻、网购等“古老”的活动自然是很多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而看视频、点外卖也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激增的上网项目。
每经编辑 郑直 杜恒峰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
而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网民使用移动流量的数据也十分惊人。我国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
网友对此纷纷表示:这回终于没有拖后腿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曾宇表示,“这一增长体现出‘提速降费’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5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
最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手机网民规模占整体网民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
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世界,也让中国网民花更多时间“粘”在网上。
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0.3小时。
在“提速降费”的影响下,我国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
数据也显示,我国网民享受到越来越高的网速。截至2019年6月,100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总数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比例为77.1%,比2017年底的水平接近翻番。
中国网民上网都喜欢干什么?报告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
聊天(即时通讯)、看新闻、网购等“古老”的活动自然是很多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而看视频、点外卖也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激增的上网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8.25亿,占网民整体的96.5%;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21亿,占手机网民的96.9%。
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86亿,占网民整体的80.3%;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60亿,占手机网民的78.0%。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8%;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22亿,占手机网民的73.4%。
此外,网上外卖、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网约出租车、在线政务服务等都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
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8%,短视频用户规模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网上外卖用户的规模也达到了4.21亿。
从使用时长来看,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使用即时通信类APP的时间最长,占比14.5%;使用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音频类应用的时长占比分别位列二到六位,依次为13.4%、11.5%、10.7%、9.0%和8.8%。
数据还显示,手机网民较常使用的六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与社交类APP在9点至20点间用户使用时段分布较均匀,占比均在5%以上。
短视频类APP在12点、21点分别出现两次使用小高峰,符合大部分网民闲暇娱乐时间规律。
网络购物类、网络新闻类APP的用户使用时段分布趋势较为接近,8点到22点间使用时长合计占比超过80%。
网上外卖类APP使用时段分布峰值明显,与网民用餐时间关联度很高,分别在11点及18点出现使用峰值。
数据显示,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较2018年底增长305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30亿,占网民整体的73.7%,较2018年底增长2293万。
从年龄结构来看,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
不过互联网也正在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
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由2018年底的15.6%提升至17.3%;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18年底的12.5%提升至13.6%。
从学历结构来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38.1%、23.8%;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0.5%、9.7%。
从收入结构看,无收入及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9%;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3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7.2%。
不过尽管中国网民的数量在持续攀升,但目前中国仍有5.41亿人不上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
报告分析称,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限制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