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康资讯副总裁苏才华称,随着“4+7”带量采购模式的深入推广,将对企业原有的模式造成较大冲击,但无论是采购端的变革还是决策端的“重点监控合理用药”,或者是医保目录调整,其核心均是控费增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每经记者 方京玉 每经编辑 陈俊杰
“4+7”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后,遵循“品质一致,低价者得”原则推动原研药和仿制药同台竞争。在此趋势下,药品价格势必下行,以往的药品高利润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在前期“4+7”带量采购中标结果出炉后,中选品种纷纷大幅降价,药品利润空间显著压缩。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药店总数达到48.9万家,其中连锁门店25.5万家。药品高毛利时代逐渐退幕时,是否将零售药店置于困境?而零售药店突围的机会又在哪里?
8月13日,“2019西普会”举行,中康研究院发布的蓝皮书内容指出,随着医保控费、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药占比限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新医改政策陆续实施,间接推动医疗机构处方外流进程,推动患者向零售药店流动。中康资讯总裁吴瀚向记者表示,处方外流考验的是零售药店的专业能力,要求药店拥有接手、处理医院处方的能力以及在慢病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能力。吴瀚提到,零售药店同时也应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提升连锁药店的零售技术。
“西普会”嘉宾演讲 每经记者 方京玉 摄
中康资讯副总裁苏才华称,随着“4+7”带量采购模式的深入推广,将对企业原有的模式造成较大冲击,但无论是采购端的变革还是决策端的“重点监控合理用药”,或者是医保目录调整,其核心均是控费增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苏才华预测,“4+7带量采购等行政手段将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这个过程将会挤掉大量价格泡沫,“采购品种大幅降价,原研产品市场份额被挤占,未中标产品在医院市场基本出局”。
目前,受业界热议的处方外流现象成为了药品需求从医院内转到医院外的一大契机。处方外流指的是医疗机构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患者可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保障患者的处方知情权和购药选择权。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表示,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来讲,“医”、“药”分开是确定的,所以现在不仅药品是零差价,不久前医疗器械、耗材也零差价了。“再加上DRGS(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开药越多医生奖金越少这种结算机制的变化,医院已经没有动力再去抢处方了。过去一年中国有20多个省份明文规定,严禁医院限制处方外流”。
付钢同时认为,在“4+7带量采购”规则下,零售渠道成为原研非专利药实现品牌价值的好机会。他称,在“4+7”规则下,药品只有两种,一种是非专利药,一种是专利药,而基本上原研的非专利药都没有机会中标,医院选择的一定是国产的通过仿药一致性评价的新药,非专利药的品牌药唯一在零售市场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零售药店总的客流是在下降的。为什么下降?因为跑到线上去了,我看到的数据就是,约40%的保健品在线上买,OTC(非处方药)也是,但是处方药在线上买几乎不可能。OTC和保健品受到了线上的强大冲击,如果药店不发展处方药,以及医疗器械、医美新品类,未来是很难活下去的。”付钢说。
在政策对药品销售市场的变革引领下,零售药店的药事服务能力、慢病管理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等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而公立医疗机构的医药销售体系也同时面临着变革。当这些需求向上传导到医药商业公司时,也考验着他们的服务体系是否能满足终端客户的产业转型需要。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树林表示,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如何完善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以及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是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应该研究的课题。“随着我们商业流通企业集中度提升,规模效应是最大的一个亮点。我们自身的物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包括配送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还有就是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医疗流通企业的课题”。
在药品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时,医药零售商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大,且较低的毛利空间是行业普遍现场,因此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在论坛上表示,稳健的发展是更加负责任的做法。谢子龙称,2017年、2018年医药零售行业疯狂的掀起并购,上市公司与资本方均参与进来了,但是最近停下来了。“为什么停下来?因为估值太高了。最近我们公司的几个案子都被我毙了,对方还按照股市5300点的时候的诉求跟我们谈并购,我肯定做不到。因为未来不确定性太多了,我们不敢有半点闪失,我更希望稳健地发展。当速度和效率以及质量发生冲突时,我更愿意选择后者来考虑生存质量的问题。”
“中国的医药零售行业能否承担起药品销售主渠道的历史责任?未来以下四个方面非常重要,首先是解决处方来源问题,保证处方来源的真实性;第二是医保对接问题,这也是专业药房发展的标准;第三是物流规范问题,专业药品需要冷链物流送药上门;最后就是药事服务能力。基于这四个标准,未来中国处方药的供给责任只能由线下的专业药房承担。”付钢认为。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