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人才新政两周年:每天新增500人以上,“蓉漂”突破30万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8-06 23:06

    自“蓉漂计划”实施以来,成都累计落户人才已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500多人落户成都,取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数量更是远超新政实施前13年总量。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最新的数据:两年内吸引人才已破30万。

    完善的配套:早已提前布局“1+N”人才安居系列政策。

    释放的信号:所谓“按兵不动”,是因为所作的努力,从未停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城市必然将产生梯度差异。”在纽约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Romer)看来,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会不断“生长”,反之则将不可避免地“萎缩”。

    今年4月,随着《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大城市为落户“松绑”,人的流动更加自由。而为了在新一轮“用脚投票”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各大城市纷纷对“抢人”政策作出调整。

    例如,武汉就在上个月,将“抢人”上升为“抢一家人”,推出人才落户及其直系亲属随迁政策;杭州更是在今年一路放宽落户门槛的情况下,于8月5日“真金白银”给留杭应届毕业生“送钱”,不仅提高了应届硕博士补贴金额,还将应届本科生纳入了补贴范围。

    在这之中,两年前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的成都,到目前却仍然“按兵不动”。成都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才辈出:两年涌入30万青年 30岁以下达8成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许多中国城市的“老大难”。此前,包括上海、江苏、四川在内,多地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此,不少城市试图以鼓励生育、鼓励老年再就业等方式,来“缓一口气”。

    相较而言,两年前的成都,则将目光瞄准了青年人才。当时,成都推出了“人才新政12条”,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尝试以开放的姿态,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此后,成都又先后配套出台了“蓉城人才绿卡”“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人才安居工程”等制度,“我们开展‘蓉漂人才荟’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设立尊重人才的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建设‘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打造“蓉漂”系列文创产品,拓展‘蓉漂’品牌宣传渠道,大力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氛围。”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成都还创新成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学院”,以期面向未来,培养跨界人才。不仅如此,成都还把视线对准了海外,设立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建立31个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落地转,尝试打通国际化人才的新入口。

    如今两年过去,亮眼的“成绩单”显示,成都“缺人”的后顾之忧,的确因此减轻了不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新获悉,自“蓉漂计划”实施以来,成都累计落户人才已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500多人落户成都,取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数量更是远超新政实施前13年总量。

    得益于此,成都目前的人才总量已达529万,在常住人口中占比近三分之一(32.4%)。

    中青年、高学历人口的涌入,大大缓解了成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化了人口结构。

    数据统计显示,人才新政开始实施的当年年底,成都的新增户籍人口就达到了36.4万。由此,其人口老龄化率,一度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而这更是成都的老龄化率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可喜的是,这一现象并非昙花一现。据了解,2018年成都户籍人口再增40.7万,人口老龄化率进一步呈现出下降趋势。

    雄才大略:提前布局 不断完善“组合拳”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除了亮眼成绩带来的“底气”,成都目前在入户门槛上的“按兵不动”,或许还源自其本身,早已提前开始着手完善的配套政策。

    “一座城市,需要不断有新的奋斗者进来,城市才有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虽然如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提醒,“抢人”不是只抢来一批房客,抢来的人才要有用武之地。

    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成都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让“人才”变成“房客”,此前就已制定《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N”的人才安居系列政策。

    具体而言,自2017年人才安居工程启动以来,成都已开工建设1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项目,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提供了有房可住的福利。2019年,成都更是计划新增400万平方米项目,持续吸引有才能的青年人落户蓉城。

    而为了让吸引来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成都也将功课前置,坚持年年发布人才白皮书。以此将“人才需求”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引导“蓉漂”人才流动更有序、配置更精准。

    以今年为例,在《2019年成都人才白皮书》中,成都就明确列出了城市的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等具体的细分产业领域,明确了人才类型;从紧缺类型、紧缺指数、区域导向等维度,细分出了“5+5+1”重点产业、445类需求岗位清单。

    正因如此,成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际上有95%以上,都与其“5+5+1”重点产业体系密切相关。可以说,这为到成都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除此之外,成都吸引人才的“组合拳”仍在不断完善。例如,今年3月底,成都就专门发布了《成都城市机会清单(第一批)》,涉及新经济发展的多个“场景”,赋予了人才更多发展机会;4月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则尝试改变了过去“一把尺子、一刀切”的办法,对人才着眼于分类指导等等。

    唯才是举: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本科到专科、从单人到全家,许多城市不断降低落户门槛。然而,成都虽还没有类似“降低标准”的举动,但另一方面却有着更大的考量。

    从西安来的“蓉漂”魏亮,或许是大众眼中最“标准”的“人才”。

    魏亮曾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先后获移植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又赴美,在斯坦福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从事移植免疫相关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的第一天,魏亮把回国后的第一站,就选择在了成都——他曾求学10年的城市,成了他创业启航的地方。魏亮说,他从成都人才新政12条”中,获得了落户、安居,技能培训,甚至包括出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实惠。

    一张“蓉城人才绿卡”,就放在他办公桌的显眼位置。在他看来,“这张卡,它能真正的让你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让你体会到,什么叫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

    只有像魏亮这样的高学历,才算“人才”吗?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成都最新的人才数据中,除了“本科、研究生、博士及以上”等类别,记者注意到实际上还有不少人,被归为了“技能人才”——独立于以学历所分的前三类人才之外。

    孟丽坡,任职于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他就凭借曾主持研发6项科技成果、2项管理成果,获得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15篇科技论文等一系列专业成就,成为了成都技能落户的典型代表。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成都出台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际上也是通过职称评定改革,释放“唯才是举”的信号之一。其目标,就是在不盲目降低落户门槛的同时,又想方法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

    从这些都不难看出,这一轮城市“抢人大战”中,成都所谓的“按兵不动”,或许不仅是因为有“底气”,更是因为成都所作的努力,从未停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跌出个罕见的单针探底,要抄底的盯紧了!这些股票在“摩拳擦掌”

    下一篇

    收购7年后又卖回 中超控股拟剥离锡洲电磁线疑问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