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追求流量与商业化,蒙眼狂奔,而忽视对所在平台用户价值观的引导,只会让流量失控,从而让流量成为一种原罪。最后,平台或也因此玩火自焚。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经评论员 王星平 编辑 王丽娜
上周互联网圈最热闹的莫过于“种草”平台小红书被下架这一事件。
自7月29日,有用户反应,华为、一加等多家安卓应用商城的小红书App暂时不提供下载,疑似被下架。事出较为突然,蔓延至今,小红书在苹果App Store亦无法搜索下载,下架原因,至今小红书官方仍未明晰。
一时间,关于小红书的下架缘由猜测频出:笔记造假、内容违规……而小红书8月1日深夜发布的有关“启动全面排查、整改,深入自查自纠”的官方声明,更是将此猜测推至高潮。至于下架时间,有人猜测少则“一个月”;甚至有声音认为,小红书或将“无限期”下架整改。
事实上,像小红书这样突然下架的案例在近两年频频出现。
6月29日,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企鹅FM等网络音频应用陆续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不过7月28日,网易云音乐重新在苹果App Store恢复上架。更早前,B站(哔哩哔哩)也出现过被部分应用商店疑似下架的情况,后经证实,B站、秒拍等8款视频应用在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行动中被要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架整改。
总结下来,上述被下架的App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根源在于内容方面。
首先,这些App并非无名之辈,相反,都是一些时下非常火热的平台,且这些平台大多是以UGC内容为基础的内容类产品,此外,其下架的原因主要是内容违规。
监管趋严,是当下内容行业共同的感受。而这背后,也凸显出许多平台在内容引导与监管欠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平台尤其是内容类平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对于流量、商业化的渴求,以至于平台利用虚假、媚俗的内容换取更多曝光量的行为频频出现。
从社会运行层面看,无论平台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于传播违反法律规定和有损道德底线的内容,都必须严肃整治。为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从去年开始,监管部门频频出手,这也让火热的内容平台都不得不紧绷紧“内容安全”这根弦。
但显然,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根除违规内容在部分平台上的出现,甚至是泛滥。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下架不是目的,只是监管层对平台内容治理的一种较为强硬的手段。
而之所以监管层对平台的态度会从之前的“通报约谈”为主转为直接要求下架,是因为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已经发生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就是之前不少商业大佬口中“未来商业世界的石油”——数据。
每天身处互联网世界中,用户其实不难发现似乎越来越少去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而是习惯于“聪明”平台推送的“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这是因为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中文环境的搜索引擎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基于推荐数据和算法的信息投喂策略。
在这种策略下,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去搜索,只要点击一次自己喜欢的内容,之后平台就会不断推荐迎合他们口味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会习惯这一逻辑,不再习惯思考,认为平台推荐的内容都是好的内容,平台上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世界。
更可怕的是,这种信息投喂逻辑永远都是向下兼容,而非向上兼容。因为无论是内容制作者,还是平台,追求高流量始终是最大目的。所以,如何迎合更广泛的用户才是第一要义。而对于大量的用户来说,一旦习惯了信息投喂,即便这些内容平台上出现不合规的内容,也有可能意识不到。
如此一来,用户每天被这些大众趣味或者是媚俗的趋势所“裹挟”,束手无策,最后可能逐渐被同化与沉沦。
所以说,在当下App基数庞大且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一个优质的内容平台一定需要能够引导用户在正面的、积极的、有真实情感的信息中交互。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监管也在无形中起到了净化平台氛围、激励优质内容的作用。
但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维护互联网世界健康的环境,除了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更需要平台自身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自我监查力度。
并且,在互联网世界中,流量越大,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一味地追求流量与商业化,蒙眼狂奔,而忽视对所在平台用户价值观的引导,只会让流量失控,从而让流量成为一种原罪。最后,平台或也因此玩火自焚。
内容平台的长盛之道,既要追求流量,也要足够阳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