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ChinaJoy都是人山人海,2018ChinaJoy单日入场人数最高近12万人次,四天合计入场35万人次。2019ChinaJoy开展次日恰逢周六,13.5万人次观展,90%以上购票用户凭电子票扫码入场,创中国单场次游戏展无纸化入场规模新高。
每经记者 许恋恋 每经编辑 杜毅
ChinaJoy作为全球举办规模最大的数字娱乐展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戏及二次元粉丝前往观展,所以入场排队、“黄牛”假票成普通消费者现场遭遇到的最头疼问题。
2019 ChinaJoy采用大规模无纸化入场,购票用户无纸化入场比例达到90%。现场采用大麦网自主研发G1多功能型闸机核验入场,3个展区89台闸机,双向进出设计,人均1秒以内完成核验,整体入场速度较纸质票提升2倍。
每日经济新闻是2019年Chinajoy唯一财经深度合作媒体。大麦网现场系统负责人、ChinaJoy项目现场总控仲毅告诉每经记者,无纸化解决方案一方面有效提升了观展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又从根源上把纸质票的可复制性彻底杜绝,提高了“黄牛”的造假成本。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黄牛”造假成本将越来越高
每年ChinaJoy都是人山人海,2018ChinaJoy单日入场人数最高近12万人次,四天合计入场35万人次。2019ChinaJoy开展次日恰逢周六,13.5万人次观展,90%以上购票用户凭电子票扫码入场,创中国单场次游戏展无纸化入场规模新高。
从不少参与多年ChinaJoy游戏人的实际体验来看,今年从入场、离场各个环节,用户体验都比去年有所提升。
仲毅介绍,今年ChinaJoy首次推行了潮汐闸机核验技术,双向闸机可以根据观战高峰时间段,切换入场模式和离场模式,加快人员的流动,避免观众拥挤排队。在数据存储层面采用预产码模式,“将电子票提前缓存到用户手机,即使现场出现断网情况,核验也不受影响,用户依然可以通过个人票夹打开电子票,刷二维码入场。
这样的动态电子票每分钟刷新,打破了静态电子票可以被复制、传播的壁垒,有效的避免了“黄牛”盗票。
“一张纸质票非常容易被印刷,每一场演唱会都会有消费者遭遇假票,一方面是粉丝观演欲望强烈容易误判,另一方面纸质票的真假识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有难度。”仲毅表示,无纸化推广后,未来“黄牛”造假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仲毅认为,无纸化只是业务策略的防控,还有其他打击“黄牛”的办法,比如实名制入场、基于大数据的交易层面拦截,最后才是载体的拦截。
不过每经记者注意到,虽然是无纸化进场,但是本次并非100%无纸化,对此,仲毅表示一方面是VIP票证,另一方面是工作证,“我们只要用简单的技术迭代就可以实现包括卡证功能的电子化或者是多次入场或者是VIP权益的电子化,彻底的无纸化只是在路上。”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据了解,2018财年,大麦网无纸化项目开通比例是50%,主要集中在剧院和游展类项目,今年起,无纸化开始推广到大型音乐节现场,例如太湖迷笛音乐节、天漠音乐节。新财年,无纸化项目开通比例有望提升至80%。
ChinaJoy宣发级别类似“长安”、“街舞2”
在ChinaJoy开始之前,官方宣布过一些有意思的数据,比如ChinaJoy首日票房超去年首周总和,同比增长450%。本届ChinaJoy购票用户中,热爱二次元文化的“钢铁直男”成为主力军,占比72.35%,女性用户占比27.65%;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是ChinaJoy当之无愧的粉丝大本营......
今年ChinaJoy,吸引了更多的“钢铁直男”,这其中既有ChinaJoy多年的用户沉淀,同时也离不开阿里大文娱背后的借力。今年6月,ChinaJoy主办方汉威信恒与大麦网在票务运营、整合营销和智慧现场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基于阿里巴巴底层产品技术体系和生态宣发矩阵,将共同扩大数字娱乐展会的圈层影响力,推动展览行业的无纸化进程。
从阿里大文娱内部来看,2019ChinaJoy是阿里大文娱产品技术、大宣发和内容三通后,在宣发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大麦网意在通过阿里巴巴生态矩阵联动,打造一个现场娱乐宣发的样板间。
阿里大文娱也十分看中这个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数字娱乐线下盛会IP。“去年其实把ChinaJoy当作一个区域的,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的重点项目做,今年是大文娱在二次元这个垂直圈层人群上来做大的宣发策略。ChinaJoy是大文娱今年第一季度的重点宣推项目,级别是类似于《长安十二时辰》、《这!就是街舞》第二季这样的宣推力度。”大麦网整合营销总监俞若愚告诉每经记者。
据了解,2019ChinaJoy开票期间,大麦网集结了优酷、淘票票、阿里互娱、UC、阿里鱼、阿里文学、虾米音乐7大阿里系生态伙伴,通过线上开屏、闪屏、菜单栏气泡、轮播广告位等形式,最大范围覆盖到动漫及二次元用户,预计有效触达用户3亿人次。
电商的加入、无纸化的深入带来纸质票的消逝,可以看出,17岁的ChinaJoy,也正在极力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