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可怕的暑假!在一线城市,家长花掉2万+已经是标配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7-25 17:18

    每经编辑|郭鑫    

    钱包丰满,消费果断,“剁手界”铁律最近在中国失灵了?

    错!或许这只是针对你自己,而对于子女支出,中国人大概已经不能用“剁手”来形容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今日,一份来自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一线中等收入家庭的养娃暑期,流水支出2到5万是标配。

    北上广深中等收入家庭暑期养娃2到5万是标配?

    近日,一位来自广东的家庭主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暑期两万元的支出,在北上广深的家庭中来说,只是标配,并且也不是高标准。

    对于孩子日常的开始,她了然于胸:

    “语数英一门课的辅导费,一年在一万以上;一对一辅导,一次是600元,每次2个小时。三门课的补习成本就是5万。再加上网上的口语课,一次120元左右,25分钟一次,周末的SCRATCH编程课,以及羽毛球课,钞票像水一样哗哗往外流。

    上述报道在发出后,随即在微博引起热议。

    一位网友评论称:“这个数据挺客观的,对于孩子的课外班,付出什么期待什么,都是当父母的权衡过后的选择。新闻没有夸大事实,释放焦虑。

    也有网友表示,钱其实是小问题,最主要还是费心吧。我们小时候那种“放养”教育模式用在现在小朋友身上已经不适用了。

    一位在外漂泊的将自己刚刚的体验写了在微博留言:“就在刚刚,我刚刚在二楼的阳台上面点了一根烟,楼下有一群孩子在玩耍,看见了我,就在楼下喊,叔叔不要抽烟,抽烟对身体不好,我对着他笑笑把烟掐灭了。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 这种突如其来的关心,真的很让人感动 !

    不得不说,在优质的教育资源熏陶之下,祖国的花朵,正在用实际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


    资料图,图片来源:摄图网

    暑假游学热花费颇多

    暑期养娃2到5万成了标配,那家长的收入怎么样呢?

    7月15日,统计局公布了全国居民收入状况。2019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2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

    分地区来看,2019年上半年,上海人均收入35294元,同比增长8.2%;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60元,同比增长8.9%;广东省人均收入20322元,同比增长8.6%。

    除了前述子女的暑期培训之外,近期暑假游学热也让父母花费颇多。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假期游学项目,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游学项目的比例最高。

    据媒体的报道,根据游学期限、地点以及项目的不同,游学费用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关于游学效果,问卷显示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通常都低于家长预期。只“游”不“学”、“游”多“学”少被指为游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料图,图片来源:摄图网

    “暑假不自由”戳中痛点

    专家:孩子应多社交 小伙伴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花钱,孩子“不自由”而反过来想一下,父母之于孩子,不自由的又何尝仅仅只有孩子呢?

    据媒体报道,所谓的“不自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孩子放暑假没人管,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抽时间陪孩子,感到筋疲力尽;二是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在经济上投入很多,让家长们头疼不已。相比之下,后者显然更为沉重。

    从前两年炒作“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到如今炒作“暑假不自由”,背后都是部分家长无处不在的焦虑。

    中国教育报点评称,感慨“暑假不自由”的家长,与其说是时间和财务上的不自由,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不自由——他们被深深的教育焦虑感绑架了。

    社会竞争激烈、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紧缺等固然是事实,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逼到暑假都不能休息的地步就是明智的选择。如何应对外界施加的压力,控制和化解教育焦虑,正是对家长教育智慧的考验。家长们在抱怨“暑假不自由”的同时,不妨想想是否给了孩子适当的自由?一面不停给孩子层层加码,让各类培训班和学习任务塞满孩子的日程表,同时又自怨自艾地哀叹“暑假不自由”,未免有自相矛盾之嫌。

    近日,《杭州男孩假扮妈妈和“教育专家”诉苦:想找个人管管家长》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对于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暑期班展开热烈讨论。

    浙江工业大学心理健康促进与社会和谐研究中心主任徐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生是个马拉松,绝对不是一个分数、一个成绩、一个排名所能决定(孩子)今后的成就的,所以(家长)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儿童期他本身就是玩耍为主体,在玩的过程当中他自己慢慢会成长起来的,我们孩子最好的老师,实际上是他的小伙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教育报、中新网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现金贷平台不能销售意外险了!无合法资质的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也禁止销售

    下一篇

    承认隐私泄密,Facebook认罚50亿美元,股价竟还涨了!脸书没输,用户没赢?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