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电视还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入口竞争激烈,业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电视行业而言,抢占智能家居入口无疑能够给低迷的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实习编辑 汤辉
伴随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终端新的品类不断涌现并逐步实现普及,改变了传统家居的体验方式。
而随着行业的变革,彩电也正迎来一场生态变革潮,各大厂商在4K超高清电视比拼厮杀之后,也逐步将电视当做争夺智能家居的入口之一。
7月2日,2019(第十五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举行期间,国家数字音频及多媒体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董桂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AI电视的融合和兼容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资深行业观察家董敏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AI电视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毫无疑问。但目前在智能家居的矩阵中,呈现黑电、白电两大矩阵竞争的态势,在智能家居硬件的互联互通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怎样更好地实现平台连接、互联互通,从单品阶段到平台升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2019(第十五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2019(第十五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发布《2019年1-6月中国彩电消费及下半年市场预测趋势报告》。陆刃波对《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记者表示,2019年下半年彩电市场的其中趋势之一是4K超高清电视消费占比达70%,预计年底消费占比将超过80%,全面进入普及阶段。
现场发布的《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居物联体验白皮书》指出,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约960亿美元,其中我国占比约32%,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人民币。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智慧家庭市场规模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董桂官表示,家居物联经历四个发展阶段,1999-2003年,家电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拓展联网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终端对联网家电进行一对一操作,同时将计算机的功能附加到家电产品上,但未实现互联互通;2004-2009年,数字产品兴起,设备之间逐渐互联。众多联盟组织开发不同协议,推动家居物联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2010年至今,家庭中的智能终端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家居物联通过家庭智能设备、物联网、宽带网络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而在5G时代,随着网络速度提升、缴费成本下降,物联网将与移动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
在行业变革下,家居物联也从单品控制到互联互通,从被动相应到主动智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年来,长虹、创维、海尔、LG、海信等各大彩电品牌的AI智能家居布局已经逐渐成熟,而小米、华为、京东等也都拥有智慧物联的平台。这也让业界开始思考,人工智能电视是否有可能从客厅C位,升级到智能家居C位。
图片来源:摄图网
按照业界的共识,人工智能电视作为客厅的主角和智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显示终端,它的天然优势让其成为智慧家庭中的交互中心、控制中心,以及播放中心和存储中心。
当下,电视在智能家居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即家居设备操控。一位行业人士在会议现场举例称,观看电视时电视屏幕会出现“空气不佳”的提示,这是通过电视AIoT开启家电互联新时代的案例。作为家居物联的核心部分,电视赋予智慧终端超高清显示、快速响应、智能交互等特点。
不过,AI电视未来究竟能在智能家居市场抢占多少流量还尚待市场检验。
国家数字音频及多媒体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董桂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家彩电厂商已经在智慧家居方面完成初步布局,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和战略,但是整体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兼容性不够好,受制于多样化的底层方案,目前各平台乃至各品牌家电产品兼容性不够好,难以保证终端消费者的良好体验;二是AI融合有待进一步强化,当前的智能化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消费者的智能化体验尚需提升;三是国内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各厂商未形成较好合力,同质化产品或方案较多,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董敏提醒称,随着产业的变革,彩电产业尽管有超高清、大屏、显示创新等元素不断升级盘活新市场。但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目前彩电市场规模仍处于低迷的存量竞争格局,且用户粘性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能否通过扮演智能家居入口的角色真正实现彩电业的生态变革潮,是业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奥维云网方面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数据显示,2019年618促销期,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252万台,同比下降3.5%;零售额55亿元,同比下降12.8%。彩电售价再探历史最低,整体均价大幅向2000元以下价格段倾斜,2000元以下价格段增长7.9%。65寸成为市场第二大销量尺寸,占比17.6%,增长7.6%。高端市场小幅增长,表现平平。
另一方面,董敏提到,智能家居的未来仍有两个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智能家电能否在外形上和智能家居环境融为一体,二是单品怎样通过智能互联开发和延伸自身的功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