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墙根下的隐秘“小世界”……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6-24 16:41

    每经记者 高苗    每经实习编辑 王朋    


    ▲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高苗摄

    沿街店面摊位,无不热闹。人声鼎沸里,采买人群络绎不绝。

    置身老城根脚下的菜市场,除了感受烟火尘世琐碎的茶米油盐,粉巷君也牵挂那一处旧书铺。

    听闻,顺城巷东南角有家摆了十来年的旧书摊,两口子经营着一间不大的店面,在旧书圈颇有名气。

    跟着导航一路走来,却见原来的摊位已被划入拆迁改建的区域,只留砖墙上一块写着“书店”的提示牌。

    正看着,听得有人喊:“是看书来的吗?到这儿来!”抬头,老板娘樊娟平正站在对面二楼的过道上打招呼。

    沿着香油铺旁边的楼梯拾级而上,曾经的旧书摊显得更加隐蔽。

    “来看书的人更少了,基本都是熟人,二楼还是不比沿街……”老板娘说,楼下店面改造,旧书摊曾关了一段时间,后来找到这,但生意似乎变得更难……

    近年来,西安市大力推进“书香之城”建设,实体书店数量“井喷式”增长,新商业模式下的书店综合体,相继崛起。

    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形态之一,旧书摊也在顽强生存。丰富精神文化之余,也成为不同个体生活诉求的缩影。

    01

    小楼二层一个10平米左右的小房间,一排靠墙的书架放得满满当当。

    三四个大纸箱里,还有来不及整理的旧物;再加上几盆绿植和零散的石碾、茶壶、收音机,颇有“藏宝地”的意味。

    对于旧书的需求,掺杂的情怀因素日渐增多。

    从2004年开业算起,一干就是十来年的刘军乐、樊娟平夫妇感触颇深。

    当初摊子上攒动的人群,如今门可罗雀。尤其是搬离了临街小砖房后,平时逛街顺带看书的零散客群,消散得悄无声息。

    “现在都是一些老主顾,还有一些搞收藏的年轻人过来,一天下来没什么人。”和曾经一天卖出四五十本的业绩相比,旧书摊的日常运转,在大众阅读习惯改变的当下,更像是一种坚守。

    2018年,西安市统计局曾发布一组调查报告,是有关市民阅读习惯和家庭藏书的。倘若看过这个,或可窥见旧书没落的一些缘由。

    ▲刘军乐、樊娟平夫妇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高苗摄

    报告显示,伴随阅读方式的迭代,“快速化、碎片化”的阅读特点不断加深。曾经人们对纸媒的依赖,在电子阅读、手机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愈发式微。

    譬如,占比66.9%的时事新闻已成阅读首选,78.9%的受访者偏好于移动终端阅读。由兴趣爱好主导的阅读需求,也让步于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

    常年跟旧书打交道,夫妻俩的“文化气质”随之沉淀。名家巨著烂熟于心,分门别类别有章法。

    年代不一,薄厚不均的上千本旧书,只要购书人说个大概人物或范围,俩人就能摸索着找出好几本书。

    谈及陕籍作家,老板娘扫了一眼书架,陈忠实的《白鹿原》已经很难找了,但柳青的《创业史》和贾平凹的散文还有书存着……

    “留个电话或微信,有啥想看的书就说一声,有了就给你留下,到时候来取就行。”这是夫妻俩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尽管旧书摊上不乏好书,但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

    02

    作为一处文化风景,旧书摊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亦编织着一代“淘书人”的繁盛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属于旧书摊的“高光时刻”。

    西安诸多城中村、校园周边,大都夹杂着三三两两的古旧书摊。杂志、小说、连环画等旧书物件沿街摆开,路人或翻看或购买,热闹时都挤不到前排。

    摊主们大多背个装零钱的挎包,拎着小马扎坐在一旁,偶尔向人推荐几本好书,或者跟熟人扯几句家常……

    说起来,樊娟平夫妻算是半路出家。摆书摊之前,他俩在菜市场的巷子口卖早餐。

    民以食为天,一碗碗豆腐脑,撑起了一个家的日常开支。直到市场改造,早餐铺子必须统一搬进指定位置,樊娟平起了改行的念头。

    夫妻俩都爱看书,自然也清楚当时旧书生意的火爆,尤其是周边并无书摊先例的情况下。

    两人一合计,男主外女主内。刘军乐负责收购周边的旧书旧物件,樊娟平则负责守摊经营。两个孩子就在附近上学,每天赶着6点收摊回家,也能照顾到家里。

    ▲樊娟平在打理图书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高苗 摄

    收书都是用麻袋往回拉,摊子上根本不愁卖。回忆起当时红火的生意,樊娟平的眼里都是光亮,“像《知音》《读者》那些杂志,有多少都能卖出去……”

    流动摊位的属性,仍免不了跟城管“打游击”。

    小砖房虽然算个店面,但书摊总得摆出来才吸引人。

    夫妻俩跟城管们的关系始终微妙。“遇上小检查没什么,但也有好几次把摊上的东西都收走了,我撵去硬要回来的,木乱很!”

    日子就这么一晃而过。孩子们长大去了外地读书,看旧书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如今,又遇到大范围改建。

    樊娟平打趣,“再这么下去就饿死了”。

    可要改行,毕竟不易。夫妻俩舍不得多年打下的小天地,计划在附近重新租店面,又被高价逼回。

    “先凑合着弄。”谈及将来,夫妻俩对旧书摊的坚持,似乎没有了先前的笃定。

    03

    伴随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图书消费市场也进入到全新阶段。

    无论是旧书摊般的流动散户,还是如万邦一般的实体大书店,都需要在这一轮的市场变革中,“谋定而后动”。

    日前,当当网发布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历程分析2019》,即是佐证。报告显示,全民阅读时代,中国的图书市场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向精益的转变。

    此外,阅读和图书购买的场景持续升级,而技术和内容,已成为驱动中国图书零售发展的重要助推因素。

    显然,以单一卖书为盈利模式的传统运营,在互联网渠道占据销售主体的状况下,处境尴尬。

    随着西安“书香之城”的建设,《西安市财政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实施意见》的修订,不少全国连锁书店品牌相继涌入十三朝古都,实体书店刮起一股“转型”风潮。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高苗摄

    人们涌入各大“图书+咖啡+零售”的文化综合体,感受着阅读与流行的碰撞体验。与此同时,也有人钟情于古旧书摊的质朴和性价比。

    就像樊娟平所说,“大家的需求不一样,档次不一样,没必要都搞成一样的东西。”

    好的现象是,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仍在不断深化。

    可以看到,针对这些市场细分的“读书人”,官方开始呈现出一种温和管理的态度。

    以西安兴善寺西街为例,全长700米,紧邻小寨商圈,已成为第一个官方允许摆摊的旧书摊市集。

    樊娟平夫妇看好这样的尝试,也颇为心动。长久以来,如何获得一方稳定可靠的生存平台,是众多流动摊主们的共同梦想。

    虽然谈不上引领其重返“昔日荣耀”,但于西安的整体文化氛围而言,终归将更进一步。

    毕竟,全民阅读更像是一种习惯养成,重要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一味的拍照打卡……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希尔顿酒店百年荣耀,天津康莱德再续传奇

    下一篇

    特朗普致信金正恩,外交部:对话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