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删除了关于他们在判断下一步利率行动时将“保持耐心”的措辞,被解读为降息敞开大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这是点阵图首次暗示将降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当地时间周三,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结束了为期两天的政策会议。议息决议之前,市场普遍预计本次会议大概率是一次释放拐点信号的里程碑会议。
美联储19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2.25%至2.5%不变,符合预期。美联储以9:1的投票比例通过本次利率决定,享有FOMC投票权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首次对FOMC决议声明持异议,要求降息25个基点。
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删除了关于他们在判断下一步利率行动时将“保持耐心”的措辞,被解读为降息敞开大门。
美联储FOMC声明表示,不确定性增加;密切关注将发布的信息,将正确行动;总体和核心通胀都将低于2%;缩表如计划进行。
以下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后发布的声明全文,括号内为上次会议声明的措辞,红色字体为新增语句,蓝色字体为删除部分: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5月会议后获得的信息显示,就业市场保持强劲,但经济活动以温和的速度增长(稳步上涨)。总的而言,近几个月就业增长稳健,失业率保持在低位。尽管家庭支出看来已经较今年稍早有所回升,但企业固定投资指标一直疲软(第一季家庭支出和企业固定投资增速放缓)。以12个月为基础的指标看,整体通胀率和扣除食品及能源的通胀率正运行于2%以下(下滑且正运行于2%下方)。(删除部分:总的来说,)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已经下滑(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近几个月保持低位),基于调查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几乎没有变化。
为履行其法定职责,委员会寻求促进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为了支持这些目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维持在2.25%-2.5%。委员会继续认为,经济活动的持续扩张、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通胀接近委员会的对称性2%目标是最可能的结果,但这种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新增)。鉴于这些不确定以及低迷的通胀压力,同时劳动力市场强劲且通胀率接近其对称性2%目标,委员会将密切关注最新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并将采取适当措施来维持经济的扩张(鉴于全球经济和金融状况发展以及通胀压力低迷,委员会在决定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未来做何种调整可能对支持上述结果是合适时将保持耐心。)。
在决定未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时机和规模时,委员会将评估与就业最大化以及2%对称通胀目标相关的已实现和预期的经济状况。评估将考量广泛的信息,包括就业市场状况指标、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指标,以及反应金融市场和国际情势发展的数据。
投票赞成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本次货币政策行动的委员为:主席鲍威尔、副主席威廉姆斯、理事鲍曼、理事布雷纳德、(删除部分: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副主席克拉里达、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堪萨斯城联储主席乔治、金融监管副主席夸尔斯和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投票反对这一行动的是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他在本次会议上倾向于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降低25个基点。(新增部分)
决议公布后,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必将在下月底的会议上降息,且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最大。
美联储内部的分歧严重,17名官员中有8位官员预期今年至少降息一次(每次25个基点),其中7人认为会降息两次;另有8人认为年内应按兵不动,仅一人支持今年加息。
北京时间2:30分,在美联储发布利率决议声明半小时之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举行新闻发布会。
鲍威尔新闻发布会要点总结:
1、鲍威尔称,如果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美联储将迅速采取行动。
2、鲍威尔称,非常愿意完成法定的四年任期。
3、鲍威尔承认这是点阵图首次暗示将降息。
4、鲍威尔表示,缩表行动按原定计划是接近尾声的,但未来若要宽松、则可能会调整资产负债表。
5、鲍威尔称,美元汇率不是FOMC政策目标,财政部应为汇率问题负责。
6、鲍威尔称,美国的制造业、投资和贸易都已经走软。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首要目标是维持经济扩张;对FOMC声明作出重大调整;我们现在强调FOMC将密切关注信息。
鲍威尔表示,今年经济表现合理;将采取适当措施维持扩张。商界和农业合约对贸易的担忧加剧;金融市场的风险情绪恶化;美联储FOMC的许多成员认为有更好的理由采取更多宽松措施;许多劳动力市场指标依旧强劲。许多成员认为未来降息将是适宜的。如有必要,准备好运用工具来支持经济扩张。
关于降息,鲍威尔表示,点阵图首次发出降息信号,尚未真正讨论未来降息的规模;降息将取决于未来的数据和风险前景;财政部对外汇负责;美联储没有为美元定目标。
鲍威尔称:美国基本面稳固,经济表现良好。处于低位的通货膨胀应该会有所回升。在回应媒体日前关于特朗普政府考虑将其降职的报道时他表示,按美国法律,我显然享有为期四年的美联储主席任期,我希望能任满四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美联储议息决议、华尔街见闻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