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近300个城市,谁最爱“学习”?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6-19 23:17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前不久,武汉光谷赴成都和深圳“取经”,引发热议。有网友点赞:“大城崛起时代,优秀城市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事实上,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学习,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网络、结构与特征》就指出:“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为考察学习的次数逐年递增。”

    这份报告通过2014~2018年的数据,构建出中国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学习网络。该报告作者,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城市行政级别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得到其他城市青睐和关注。

    那么,谁是出口知识的“明星”,谁是吸收知识的“海绵”?他们又在学什么?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考察学习升温(单位: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邹利制图

    城市更倾向在省外找“榜样”

    与“闭门造车”相比,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有助于政府部门少走弯路,提高能力。

    学习与被学习之间,城市逐渐呈现出四种主要类型:学习型城市、明星城市、海绵城市以及孤立城市。

    报告显示,双向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占比近半数,典型城市包括肇庆、宁波、广州、南京、东莞、杭州、厦门、苏州等。

    第二类“明星城市”占比近1/5,典型的包括:上海、天津、北京、重庆等。报告指出,这些城市很少或从来不学习其他城市,而主要被其他城市学习。

    第三类则是“海绵城市”,通常作为学习者和追随者出现,很少成为其他城市的学习或效仿对象。典型的“海绵城市”,许多都是东北或华北城市,如吉林、石家庄、三门峡等。

    此外,还有一些“孤立城市”——既不学习他人,也不被他人学习。报告列举的典型城市,包括大同、包头、驻马店等,“这些城市游离在城市学习网络之外,同其他城市联系不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发达城市,是被广泛学习的对象。

    以“一骑绝尘”的深圳为例,研究显示,深圳在五年内被其他城市考察学习最多,前后共接待55个党政代表团,平均几乎一月一次。排名第二的是杭州,五年共被学习40次,平均每年8次;紧随其后上海和苏州,各有30次之多。

    有趣的是,不仅深圳、广州、东莞等被学习最多的城市在广东,最好学的城市也出现在广东。根据研究,到其他城市学习次数最多的城市是肇庆,五年多达27次,相当于每年5次以上。马亮透露:“肇庆一直将深圳作为学习榜样,主要从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金融等方面学习和对标。”

    总体来看,赴外地学习的城市,除肇庆、宁波等少数发达地区城市外,仍以欠发达地区为主。如绵阳和滁州的考察学习都达15次;毕节、吉安等则学习10次以上,平均每年超过两次考察学习。报告分析,这可能与“欠发达地区,赶超愿望和对标意识非常强烈”息息相关。

    整体来看,这种学习与被学习,更多发生在省际之间。数据显示,城市在省内学习的比例不足四成(37.62%),省际间学习则超过六成(62.38%),“城市更倾向于在省外谋求学习榜样”。

    ▲被学习次数最多的城市(单位: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邹利制图

    学习内容七成为经济发展

    学习与被学习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行政级别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别。

    研究显示,人口规模越大、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越会学习其他城市,越有可能被其他城市学习。进一步看,直辖市、副省级和省会城市虽然都被学习,但也有细微差别:四个直辖市不学习其他城市;省会城市很少学习其他城市;副省级城市则既被学习,也学习其他城市。

    整体上,报告指出,城市间更多仍呈现为单极化和单方向的政策学习,而非相互学习。也就是说,一些城市以“知识出口”为主,另一些则以“吸收知识”为主。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城市间的学习内容,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

    数据显示,城市学习内容占比最高的是经济发展(71.5%),涉及产业、科技创新、经济金融等多个方面。报告认为,“这说明城市学习的主要目的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次,在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镇化学习比例排名第二,达到56.3%。

    此外,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占到近四成;党建、政府管理相关领域学习及具体项目合作,占比也都在1/10以上。

    在选择学习对象时,大家也“英雄所见略同”。

    报告指出,学习与被学习的城市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简单而言,经济体量相近的城市,彼此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较大。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的这次考察学习,武汉选择成都和深圳,而非北京和上海。此前,《湖北日报》记者李墨就谈到,正是因为京沪“先天禀赋”无法复制,选择同为草根创业的深圳、成都等城市,更有借鉴意义。

    ▲学习次数最多的城市(单位:次)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邹利制图

    5~8月为考察学习“旺季”

    通过对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研究,报告发现,城市近年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的频率渐涨。统计显示,2014年,仅有75次考察学习,此后逐渐升温,至2018年达到286次,“相当于平均一个城市一年考察学习一次”。

    报告指出,赴其他地区考察学习,一般是党政“一把手”带队,这反映了地方领导的战略重心。“地方领导的时间宝贵,其行动往往意味着很强的政治信号,也可以反映其对政策学习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考察学习团通常涉及各类组织,是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学习。因此,报告认为,通过对考察学习团的批次研究,具有管中窥豹的现实意义。

    报告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每年5~8月是考察学习“旺季”——频次最多,每月均在80次以上。一方面,这同目前各级政府的“轮休”周期相吻合,即在夏季地方政府的灵活时间相对充裕。同时,这也同地方政府的发展周期有关,“即在年初‘两会’布置重点工作后,需要通过考察学习寻求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再比如,根据报告,近七成考察学习为期一天,近1/4为期两天。此外,94%的考察学习是一次性的。

    报告认为,在许多政策领域,政府的确不必另起炉灶和推倒重来。相反,城市可以从其他地区,借鉴和效仿行之有效的创新之举,并因地制宜和为我所用。不过,“学习意味着异质性的知识传播,如果两个城市高度同质化或完全不同,那么彼此学习借鉴的必要性都不大”。

    正因如此,城市之间的考察学习,要防范照抄照搬和“千城一面”,避免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跟风模仿。更重要的是,“考察学习是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还是能够为政策创新和改革提供实质性贡献,未来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木瓜移动:遭问询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

    下一篇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接受每经专访:中西部城市特色发展经验成城市竞相学习亮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