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资管行业而言,过去的一年是放缓的一年。Wind数据显示,2018年各主要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10.31万亿,较2017年的110.29万亿基本持平。就各行业来看,券商资管、信托行业规模增长呈现负数。
每经记者 陈玉静 每经编辑 廖丹
对于整个资管行业而言,过去的一年是放缓的一年。Wind数据显示,2018年各主要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10.31万亿,较2017年的110.29万亿基本持平。就各行业来看,券商资管、信托行业规模增长呈现负数。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2.70万亿元,同比下降13.5%。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相关人士分析指出,这主要因为2018年信托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各信托公司主动收缩通道业务,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具体来看,去年共有54家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呈现收缩态势。以云南信托为例,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361.26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335.14亿元。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报告指出,整体而言,2015年以来信托行业集中度在缓慢下降,2018年集中度保持稳定,不再下滑,信托公司依然保持“强者恒强”的态势没有改变,行业前列公司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可见即使在行业规模整体压缩,结构化调整的压力下,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具体在资产规模方面,2018年,受去杠杆影响,有54家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下滑。具体来看,增速在-10%以内的公司有18家;增速在-10%至-20%之间的公司有14家;增速在-20%至-50%之间的公司有20家;增速在-50%至-100%的公司有2家。
2018年,仅有14家公司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并且大多数增长幅度较小。增速在0%至20%的公司有9家;增速在20%至50%的有4家;增速在50%至100%的公司仅有1家。
不过,在信托资产规模总体下滑之下,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68家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规模为7.36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0.37万亿元,同比减少4.79%,占信托资产规模比例为32.64%;被动管理规模为15.19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了3.06万亿元,同比减少16.77%,占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为67.36%。
由此可见,2018年信托行业整体规模减少主要是被动管理类业务规模大幅减少,虽然行业整体规模有所下滑,但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较2017年大幅提升,信托主动管理转型成果初显,同时还要看到被动管理规模仍占有较大比重,行业转型仍有较大空间。
在经营方面,68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收缩4.2%。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起,信托业务收入占比就不断提升,固有业务占比相比逐渐下滑。
就各家公司来看,2018年营收前三甲分别为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和中融信托,三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45亿元、49.78亿元、46.54亿元。与2017年对比可发现,2018年,中信信托超越平安信托排名行业第一,除此以外,外贸信托、五矿信托和中铁信托2018年由于较快的增长进入行业前十,取代了安信信托,民生信托和上海信托。
在增速方面,2018年,68家信托公司中超一半公司出现营收负增长。在营收增长的公司中,光大信托、吉林信托涨幅领先,均超50%,两家增幅分别为87.43%、62.01%。安信信托、华融信托、中江信托增速垫底,纷纷腰斩,分别为-96.32%、-79.37%、-62.92%。
在具体的收入构成方面,受规模收缩影响,信托收入出现同比下滑。上述报告显示,2018年,近一半信托公司信托收入出现下滑,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91%,是近八年来首次增速为负。
具体到各家信托公司,2018年,中信信托、平安信托、中航信托包揽信托收入前三名,信托收入分别为54.50亿元、38.01亿元、29.32亿元。对比2017年,中航信托跻身行业前三,中信和平安各自上升一名,安信信托的位置被取代,除此之外,外贸信托,五矿信托和兴业信托也因为较快的增长进入行业前十。
作为信托公司营收另一主要构成部分,2018年,受资本市场影响,固有业务收入也出现下滑。上述报告显示,2018年信托公司固有业务收入行业总额为358.87亿元,与2017年同期的385.52亿元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比收缩了6.91%。同时可发现,固有业务投资收益率自2015年以来逐步下降。
在净利润层面,在规模和营收双双下调的情况下,2018年行业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13.65%,43家信托公司净利润收缩。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净利润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5.29%,较2017年的56.66%有所下滑,同时,资产收益率也是下滑明显。2018年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为10.86%,2017年该指标为13.18%,而且近五年来该指标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