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多位员工向记者确认,网传视频中的“宿舍”为富士康的派遣工宿舍,现在是工厂淡季,公寓处于空置。
每经记者 刘玲 每经编辑 徐斐
近日,一则深圳富士康员工宿舍“人去楼空”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微博网友称“深圳富士康门口的公寓,以前几万人住在这里。现在人去楼空,曲未终,人已散”。
难道富士康真的要“走”了吗?5月17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多位员工向记者确认,网传视频中的“宿舍”是富士康园区北门附近的畔山公馆。该公寓为富士康的派遣工宿舍,现在是工厂淡季,尚未招聘派遣工,宿舍处于空置。
记者了解到,随着富士康机械化转型发挥作用,对“替补队员”派遣工的需求似乎没那么大了。
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区内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玲 摄
自承接苹果订单以来,靠着全球手机巨头“分食”,富士康的体量迅速扩大,在深圳、郑州等城市均有代工苹果的超级大厂。但在近两年国产手机快速崛起的情况下,苹果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iPhone多款机型销量不及预期。
根据苹果发布的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从今年1月到3月,苹果实现营收580亿美元,同比下滑5%;净利润为115.61亿美元,同比下滑16%。欧洲和亚太地区的销售额持续下滑,其中在中国的下滑幅度最大,骤降21.6%至102.18亿美元。
而位于深圳龙华区的富士康观澜科技园,主要承接苹果的iPhone手机代工业务。
5月17日下午3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南门,由于是上班时间,来往进出的员工并不多。经多番打听,记者了解到视频中的公寓正是园区北门附近的畔山公馆,为富士康的派遣工宿舍。随后记者找到了畔山公馆,三面建筑相连形成15层楼高的“三角大楼”,与网传视频中的宿舍楼一致。
富士康派遣工公寓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玲 摄
畔山公馆一楼进驻了许多商铺,包括药店、饭馆和日用品店等。环视四周,可以看到五楼和六楼的部分阳台晾着衣服,其他楼层似乎无人居住。而宿舍楼的内部构造像典型的工厂宿舍,每间宿舍有4张上下床,可住8人。但除五楼和六楼有人居住外,其他楼层的房间空无一人,床和柜子积满灰尘,水电也被切断了。
为何十几层宿舍楼处于空置状态?记者来到畔山公馆管理处,工作人员杨力向记者透露,畔山公馆是富士康的派遣工、临时工宿舍,现在是生产淡季,尚未招派遣工,并非网传的富士康宿舍“人去楼空”。“以前每年到9月份苹果发新机前后、订单多的时候才会招,到那个时候整栋楼会住满人,高峰期多达两万人。现在是生产淡季,就不需要派遣工了。”
“富士康2017年5月租下这栋宿舍楼,签了3年合同,现在委托给恒博物业管理,没有派遣工宿舍就一直空着。”畔山公馆的一家日用品店老板告诉记者。
根据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鸿海集团一季度实现10543.03亿新台币的营收,同比增长2.5%;但因为手机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净利润同比下滑17.7%,为198.25亿新台币。
在富士康工作多年的基层管理人员王明向记者表示,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可容纳十万人,主要业务便是iPhone手机的代工,现在iPhone订单减少,淡季园区只有三四万人。
“派遣工是削减成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王明说道,“大部分代工厂都是这么做的。淡季不招人,到冲刺阶段就大批招人。也不直接招,而是交给派遣公司招派遣工,派遣工按工时计算工资,到11月底之后订单减少,可以直接清退。闲的时候不养那么多人,忙的时候又能及时招到人,可以省很多钱。”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学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玲 摄
富士康机械化转型、机器人逐渐取代人力等措施,正在影响其对工人的需求。
2018年6月,在鸿海集团股东大会上,郭台铭曾表示公司在十年前就决定用机器人来取代人力,内部计划五年内削减80%的工人,“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内也会做到,因为科技已经在这里了”。
工业富联2018年年报也显示,目前,富士康及其下属企业共拥有超过8万台机器人、超过1600条SMT生产线、超过17万台模具加工设备、超过5000种测试设备。在效益提升上,富士康的自动化效率提升15%,智能调机换线时间减少10%,实现加工生产过程中85%的智能补正。
“我们部门现在都不招普工,只招一些技术工、基层管理人员。”王明说道,“现在富士康一直在导入各种机械化。有的车间,之前一条生产线要七八十个人,现在三四十个人就行了。机械化运作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机械效率高,还不容易出问题。”
富士康的机械化转型,也印证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
王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富士康也很注重人才培养,普通员工可以报名参加富士康的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在观澜产业园南门,记者注意到,一栋楼的外墙上写有“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学院”。据王明介绍,这是富士康针对员工开的一所学院,与国内多家985、211高校有合作,学员可以进入合作高校学习深造。
(文中出现的杨力、王明均为化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