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益创新成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新湖集团多年来尝试用“授人以渔”的新方式去解决社会痛点问题。
2012年,新湖集团与深德公益共同创立“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以资金的滚动使用、项目的精准帮扶实现“授人以渔”的公益创新,兼顾公益和可持续两大创新亮点,让弱势群体得以自我造血的同时助力公益机构从小而美的社会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在业内看来,为增强公益组织自身造血机能,社会企业成为了近年来涌现的新模式之一。
有一种公益叫“授人以渔”
有人比喻做公益,好像一场渔业革命。但试问,有这么多想要“鱼”的人,给得过来吗?而那些获得“鱼”的人,可以吃一辈子吗?
所以,“授人以渔”似乎是这个时代更接近于理性公益的一种方式。
在陕西省西乡县,有这样一个公益组织叫“西乡妇女发展协会”,它是陕南地区唯一一家支持妇女发展的小额信贷公益机构。人们不了解的是,拥有一笔小额、短期、低息、不需要质保或担保的贷款对于像李文琴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来说有多重要。
在协会的帮助下,李文琴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妇女蜕变成为一位年入百万的茶企掌门人,仅仅花了6年时间。如今的她开办了一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每年生产50吨茶叶,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每年采茶季时还可以解决400多位妇女的就业。
事实上,2006年前李文琴还过着白天在茶园打工、晚上靠捡破烂为生的生活。
这便是西乡妇女发展协会存在的意义,先“授人以鱼”通过提供小额贷款、开展贴息服务等为创业妇女解决资金问题;再“授人以渔”进一步制订创业计划、发展增收项目、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资金的后续利用保驾护航。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转型成为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女企业家,不仅对地方产业发展贡献了极具经济价值的“她”力量,小额信贷的撬动效应更是引发了乡村社会在文化观念与思维模式的改变。
在公益2.0时代下,“授人以渔”的正面作用愈发凸显。2013年西乡妇女发展协会获得了“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的协助,目前已累计服务18000人,占地区贫困妇女总数的20%,在未来5~10年内还将影响267个村及周边县区30多万人。
如今“社会企业”、“公益创投”不再是陌生的名词,“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负责人感慨道:“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已经不再局限于通过给公益机构捐钱捐物、承接公益服务项目等传统方式支持公益,也在尝试通过社会企业帮助弱势人群,并用公益创投的方式去支持公益机构。”
北京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中心是“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扶持的第一家社会企业。在写字楼大堂、咖啡馆、主题餐厅、地铁车厢等人口聚集的地方,时常能看到金羽翼举办的艺术展览,希望通过展示教学成果,倡导大众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发展。
这座“流动美术馆”的背后,则是一个为具有艺术天赋的自闭症儿童营造的艺术康复学堂。在帮助残障儿童提高艺术能力的同时,金羽翼将这些带着艺术梦想的画作和衍生品向企业和社会大众进行展览、销售,为的是成就更多残障儿童的艺术教育。
公益创投推动社会企业快速成长
在国内,诸如此类的社会企业正在思考: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负责人表示,社会企业发展至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帮助弱势群体通过提供劳务的方式提高自身能力;其二是通过提供较为经济的产品以解决帮扶对象的生活需求。
截至目前,“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共投资支持了6个公益组织,包括北京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发展中心、西乡妇女发展协会、米公益、益修学院、同窗兼职和松鼠店等。
在清华大学,新湖·育参与的“清华x-lab·社创硅谷”专为对社会创新充满热情的学生提供与中国公益行业最优秀的导师零距离学习交流的机会,益修学院便是从中走出来的社会企业。
这是一家陪伴中国公益人共同成长和增值的社区,会员只需每天花费1元钱就可以享受一系列公益职业在线教育课程,帮助NGO转型成为社会企业带头人,让公益人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变得更加专业。
据“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负责人介绍,经过7年的观察与评估,基金正不断创新能适应新兴社会企业发展的公益资助模式。
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公益事业正在拓展领域。2018年,社会企业逐步深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受益群体已扩大到更广泛的人口,其中面向弱势群体、青少年儿童、无障碍服务三大领域最为集中。
自2015年起,政府高度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2018年成都的社会企业认证在全国增长最快,原因是,成都市工商局2018年4月正式将社会企业的增长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关注社区服务和农村发展的社会企业可优先考虑税收优惠。
实践表明,政策支持在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慈展会社会企业认证已通过234家。
不难想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地吸纳政府与社会资本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行。如此,公益创投应运而生,瞄准的就是具有可持续、可复制、规模化潜力业务模式的初创社会企业。
“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负责人认为,这就需要“更具耐心”的“筑梦人”参与进来。中国公益事业要想长远发展,要做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社会效益倡导者,助力中国高潜力社会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规模化,积累社会资本使社会企业更稳健发展。
探索公益可持续创新之路
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天,最缺的是什么?答案是创新。
1994年新湖集团创办以来,“回馈社会即上善”始终流淌在新湖企业文化的血脉之中。牢记企业承载的时代使命,一句“财富共享才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贯穿了新湖要“把公益事业做精做实”的行动轨迹。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新湖有过太多公益创新方案,希望为当代公益前路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新湖看来,“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的“育”字包含着两点创新精神:其立意首先是“诲育”,倡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弱势群体得以自我造血;其次是“孵育”,助之以资金,育之以智力,让公益机构得以规模化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已经从萌芽期进入成长期。2014年,“新湖·育”与国内其他16家知名基金会和公益创投机构联合发起“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联盟)”,目的是以整合资源共同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发掘、连接、培育和支持具有社会创业精神的人,让他们用各种创新的办法带来正向改变。
在这过程中,新湖践行中国公益创新的思路也更加开阔。从救灾扶贫、贫困帮扶的方式播撒爱心,到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创新模式,新湖致力于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未来公益创新、发展。在继续做好传统慈善公益的同时,希望帮助越来越多执着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企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刚刚不久,新湖荣获由“行动者联盟2018公益盛典”组委会授予的2018年度“十大公益企业”荣誉称号。可以看到,在为善的深度和广度上,新湖正在尽最大努力助力公益行业发展、弘扬慈善文化,在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以自身影响力使更多企业和社会人士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投身于创造共享价值的变革之中。 文/陆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