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ST康美复牌,没有任何意外的一字跌停,截至收盘时的封单仍高达437万手,逾27亿元资金等待卖出。
当天上午,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探访了ST康美的办公地,舆论上处于风口浪尖的上市公司,现实中比较平静。
5月21日晚间,ST康美发布公告,中诚信证评决定将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将“15康美债”、“18康美01”和“18康美04”的债项信用等级下调至A,并将公司主体及上述债项信用等级列入可能降级的信用评级观察名单。“15康美债”、“18康美01”和“18康美04”自5月22日起进行交易方式调整,暂停竞价系统交易,仅在上交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上采取报价、询价和协议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康美药业是曾经的千亿市值白马股、中药行业的龙头。在去年12月28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美药业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月29日晚间,在披露2018年度报告之时,康美药业更正了前期出现的会计差错,称2018年之前,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及款项收付方面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通过自查,康美药业对对2017年财务报表进行重述: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营业收入多计88.98亿元,销售费用少计4.97亿元,财务费用少计2.28亿元等。
5月17日下午,证监会通报康美药业调查进展:现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涉嫌违反《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一是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二是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三是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
ST康美注册地在广东省普宁市,办公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下梅林片区。5月21日上午9时许,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到达ST康美,车辆、人员进出均属正常,不时还有访客前来,与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之前无异。
图片来源:e公司官微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现场了解到,ST康美行政部门当天下发了《关于员工进出公司佩戴工作者的通知》,要求员工进出必须佩戴工作证,未佩戴者或者新进员工需要领导电话通知门岗方可放行。不过,ST康美保安向记者表示,这并非新规定,以前也是这么要求的。
中午时分,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进入ST康美办公区域,在2楼和4楼,均看到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较为安静。ST康美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公司正常运行,员工也都比较稳定,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康美药业4楼办公区域)图片来源:e公司官微
ST康美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公司前期已经全力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按要求提交了所有材料,后续如果需要补充也将积极配合。
他还透露,马总(ST康美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马兴田)现在就在公司,近期非常忙。
在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交谈过程中,该人士也多次接到马兴田或其他高管电话,并多次外出处理工作事务。
(康美中药饮片)图片来源:e公司官微
在上周五(5月17日)晚间,康美药业公告,根据公司前期披露的年报及其附属文件,并经公司核查,公司与相关关联公司存在88.79亿元的资金往来,该等资金被相关关联公司用于购买公司股票,上述行为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13.1.1 条规定“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者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情形。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对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也就是说,康美药业主动向上交所申请了“ST”,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根据相关规定,康美药业5月20日停牌1天,5月21日复牌恢复交易,并自当天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更为“ST康美”,日涨跌幅限制为5%。
5月21日,在尝试买入ST康美时,券商已经开始进行提示,当日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累计买入的单只风险警示股票不得超过50万股。当天,ST康美一字跌停,全天仅成交282万元,换手率0.01%。至收盘,卖一仍有437万手封单,逾27亿元资金等待卖出。
因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北上资金、融资盘将无法继续买入ST康美,只能卖出。
5月20日,港交所发布公告,自5月21日起,上交所上市的ST康美将从中华通证券名单中移除并加入到中华通特别证券名单,即只可经沪股通卖出。上交所也公告,5月21日起将ST康美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
截至一季末,ST康美拥有28.38万户股东,户均持股1.55万股,对应市值9.8万元。
5月21日晚间,ST康美发布公告,中诚信证评决定将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将“15康美债”、“18康美01”和“18康美04”的债项信用等级下调至A,并将公司主体及上述债项信用等级列入可能降级的信用评级观察名单。“15康美债”、“18康美01”和“18康美04”自5月22日起进行交易方式调整,暂停竞价系统交易,仅在上交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上采取报价、询价和协议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中诚信证认为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实施,财务报告真实性存疑,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质押比例高以及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最终处罚结果尚不确定等诸多负面事项或将进一步影响公司外部融资能力,造成其融资渠道收紧,进而对公司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