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校友经济将助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5-19 01:20

    5月18日,在成都市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蓉”归故里·西南交通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各高校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友资源,将对高校科研创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助力相关支柱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

    “这是我们科研团队的最新成果,若校友企业有需求可以联系我”“我们公司想对生产装备和电器控制系统进行升级,请问应该联系哪个教授团队?”……这是今天(5月18日),在成都市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蓉”归故里·西南交通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上发生的一幕。

    活动当天,在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超市现场,一批优秀的、相对成熟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来自成都相关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则在“超市导购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深入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并寻求与成果的“主人”——科学家们的精准对接。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名扬 摄

    而这种互动,正可谓是“校友经济”发挥作用的体现之一。

    在此之前,成都相关活动就已开始“动身”——2017、2018两年的“蓉”归故里活动,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举办。

    对于有着56所高校的成都而言,校友经济无疑是一座富矿,有助于推动城市“招财引智”。今天,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就表示,各高校具有各自的优势专业学科,各城市也有自己不同的支柱产业。在他看来,各高校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友资源,无疑将对高校科研创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助力相关支柱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正如徐飞所说,“‘蓉’归故里中代表成都的‘蓉’的谐音,不仅是荣归故里的‘荣’,其实也是共生共荣的‘荣’。”

    校友经济:校企地的“三赢”逻辑

    某种程度上说,校友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地的“三赢”。徐飞就指出,校友企业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实现城市、母校、校友企业共赢。也因此,城市的未来、母校的发展、校友的事业三者密不可分、共生共荣。

    对企业而言,高校能为企业提供“有形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也能为其提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支持、社会网络资本效应等“无形”的财富。

    徐飞以高校给校友企业提供的优势学科支持举例指出,各高校优势学科地位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包括高智商高素质人才支持、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等。

    同时,校友企业与母校及其周边科技园协力发展壮大,也是高科技行业的普遍举措,这在国外非常流行。他认为,大学科技园的支持模式中,产学研向心力和协同效益显著,并且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机制环境。“大学是个金矿,校友企业充分利用母校的资源,能加速发展,尽快做大做强”。

    而对高校来说,徐飞指出,校友企业迅猛发展之后,将通过科技创新的产品和技术,收获商业成功,进而也将用经济资源要素的输入和反哺,为母校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出资出力,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不仅如此,这些企业也能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促进学校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过去,校友在多数人的眼里都被视为反哺母校的一种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亦开始重视这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就成都来看,2017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蓉”归故里活动中,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与成都市相关区县签署了一系列投资协议,总投资额高达到2720.3亿元。本次西南交通大学的“蓉”归故里活动中,又有一大批校企地重点项目在现场签约。

    科技创新: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徐飞也指出,校友经济对城市发展而言,作用的确不可小觑。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和资金的提供上,更体现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的校企地互动上。

    他表示,我国现在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实验室出来的科技成果,仅仅是完成了0到1的问题,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

    只有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但若不能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科学技术和经济将成为两张皮”。

    如何打通?徐飞认为,除了上游充分激发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还应做好中游下游的衔接。“这个过程单靠高校无法解决,需要多主体来参与,需要技术、市场等各方通力协作,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归根到底最终要靠企业来解决”。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他指出,这之中,校友企业家又是最适合的主体——“他们既洞悉市场需求,明晓产业规律,熟稔学校科研优势,又对学校有深厚感情,同时还有时间、精力和经验到学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徐飞看来,这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0的转变,能有效对接和拓展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引领企业、学校、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校地融合:助力成都轨交产业

    校友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地企协同发展如火如荼,成都又如何借力校友经济发展城市产业呢?答案是充分挖掘高校优势学科力量,助力城市相关支柱产业的发展。

    徐飞指出,土木、机械、电气、测绘、运输等,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传统优势强势学科。就像在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相关活动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作用明显,今年活动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该校相关人才和科研力量,对于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意义同样重大。

    他表示,以宏观机遇看,从1905年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到中国制造和工程领域中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诞生;从凝聚起牵引高铁前行的力量,到奋力支撑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我国高铁总里程超2.9万公里占据全球2/3,“八纵八横”渐入尾声,“后高铁时代”悄然来临——智能交通竞争风起云涌,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稍纵即逝。

    而对于成都而言,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其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支撑。徐飞指出,成都正在建设轨道交通产业之都,各区域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如新都千亿级轨道交通新城正在崛起,“这些都是校地融合发展历史交汇的重大契机”。

    在此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还在加快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一方面,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并扎根轨道交通,不断巩固和强化轨道交通学科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持续打造轨道交通前沿新的科技制高点。

    另一方面,西南交通大学还不断努力“不囿于轨道交通,不作茧自缚被两根轨道捆死”:着力将其在轨道交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拓展为在“大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中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在这样的学科优势之下,“西南交大建校123年来,已有众多校友成长为轨道交通领域及其它行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一大批优秀的’交大系’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家脱颖而出,并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因此,徐飞认为,通过类似活动,城市与这些洞悉市场需求、明晓产业规律、熟稔学校科研优势的“校友”产生更多互动,无疑将会对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联想声明:联想未向华为断供

    下一篇

    联想集团凌晨回应对华为供货正常背后:“一定要回归中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