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实习记者 董兴生 每经编辑 杜 毅
▲2019年5月14日,成都,李伯清接受每经记者专访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一年一度的苏富比、佳士得的春拍即将开始,只有亿万富豪才持有这类顶级市场的“准入证”。
与此同时,艺术品交易市场也衍生出一种草根的交易模式,搅动这潭水的恰恰也正是一位草根艺术家——李伯清。
数不尽的川渝大众都是“听着李伯伯评书长大的”。直到现在,其观众年龄层仍跨幅之大,足以说明李伯清已成为当地民生文化一个鲜明的符号。
20年前,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不学无术”,李伯清开始学习中国书画,长此以往一直作为“非卖品”。而现在,他的书画作品将进入市场。
不过,李伯清的书画卖多少钱?李伯清不定价,放在网上零元底价起拍!这桩“散打艺术家”涉水艺术品流通市场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品交易新模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李伯清、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正兴、拍卖行资深人士刘天易,解读正在兴起的艺术市场新玩法。
▲李伯伯绘画作品,将于今日上线零元起拍
李伯清书画入局曾“千金不卖、分文不值”
李伯清书友们称他为“李老师”,来到今天,李伯清俨然就是“网红”,被90后、00后们称之为“李伯伯”。喜爱他的观众年龄跨度如此之大,喜欢的正是他的“不装”“不假打”。
上世纪90年代,李伯清伴随着成都的“茶馆文化”迅速蹿红,那时成都时尚青年的腰间常别着一个随身听,耳机里响的不是流行音乐,而是李伯清的散打评书。
如今坐在李伯清工作室,墙上挂着他的书画,有山水、有人物、还有看起来像油画却不是油画的色彩图。用李伯清自己的话来说,他“整得杂,随便啥子都要尝试下。”彼时,散打评书界的红人李伯清不靠书画为生。
当时评论界对李伯清的散打评书争议很大,认为他不登大雅之堂,“豆芽长得再高,也是颗小菜。”1995年,李伯清开始拜师学书法、学画竹子、学画山水、学画人物。“当年我开始学画画,很多人说我是‘附庸风雅’,可是这20年来,我不间断地创作、学习画画,这是我对传统艺术的喜爱。”
研习书画二十多年,李伯清将此当成一种情怀、爱好和学习。“就比如我要写‘不计较、不比较’这几个字的时候,我脑子里自然就会过这几个字,自然地会关照自己的行为,还能防止老年痴呆。(笑)”
所以李伯清过去一直讲一句话,自己的字画“千金不卖、分钱不值、若遇有缘、裱起送画。”去年以来,与李伯清相识已久的刘天易动员他进入市场,以零元底价的方式在拍卖行网上拍卖,由喜欢的消费者们购买。
而这个时候,年逾七旬、生活富足的李伯清在演艺市场上已经尽量不让消费者掏腰包了。“我们这些人红了后,没有请观众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次茶,人家不管你起落都默默支持你。”李伯清说,“房地产老板喜欢我,是因为我去站台房子能多卖两套,电视台喜欢我是因为我的节目能带来广告收入。所以我向他们收取适当的劳务报酬,而观众对我没有所图,我也无以为报。假如有来生,我希望变一条斑马线,让他们平安的从我身上踩过去。这是我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面子话,近十年我不收观众一分钱,所有要向观众卖票的演出我都婉拒。”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接受书画售价?“因为要让很多人明白,任何一个行业的创作和经历过程,都得尊重。你说看他好像写一幅字就用了几分钟时间,凭什么能卖钱而不是免费送?因为这几分钟背后是他几十年的心血付出。难道现在还倡导让书画作者过食不果腹的生活吗?我觉得我这样做本质上是希望大家尊重书画行业的劳动。”
“李伯清的书画很接地气,他的性格、人品都体现在其中,朴朴实实,展现的是他的本心。”刘正兴点评道。
▲李伯清绘画作品《乐者长寿》特送每经的读者
画家定价再便宜买家都觉得贵
“怂恿”李伯清把书画拿出来交易的刘天易,是中国艺术品拍卖行的资深从业者。
曾供职于荣宝斋的刘天易,看到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一大问题,即一方面当代艺术家有价无市,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又根本无法进入这一市场。刘益谦等富豪藏家一掷千金拍得的古代、近代艺术品,给大众在心理上竖起了一道高高的墙。
“实际上,艺术品市场分为消费级市场和收藏级市场两种。那些动辄上亿元一件的艺术品拍卖多是通过顶级拍卖行开展的收藏级市场,这个市场的确离大众较远。”刘天易表示,“而在消费级市场中,艺术品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
比如李伯清的画,现在就是消费级市场的作品。大多数艺术家在成为名家前,都是消费级市场,如果这些当时并不贵的作品能经过岁月的检验、经过多次交易溢价且能被市场接受,那则可能转化成收藏级市场的作品。
在2017年嘉德春拍上,一幅黄宾虹的《黄山汤口》拍出了3.45亿元的天价,震惊世界。那次春拍上,刘天易也在现场,他亲眼见证了《黄山汤口》从起拍价8000万,一路飙到了3.45亿元。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宾虹办画展,只有一个人买他的画,卖1块钱一张,买一张送一捆。”刘天易说,“很多大家的画,在当时都是消费级市场的东西,齐白石的画也是这样,最早时也是1块钱一张,卖到今天,最贵的卖到了9亿元。”
如果藏家能见证藏品从消费级市场跃升到收藏级市场,无疑就是艺术品收藏最大的乐趣所在了。“所以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虽不大,却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刘天易表示。
究其行业根源,让消费级市场的作品流通起来,只有流通起来,才可能在不断的交换中升值,让整个行业、艺术家、藏家受益步入良性循环。
可在消费级市场的流通领域,很多人仍然采取画家定价的方式。“当下很多画廊关闭了,原因就在于画家定价的一级市场萎缩了,定价不透明,消费者望而却步。本来值2万元,画廊经销商开口就是10万元,想让买家砍价,结果人家一听就走了。”
生长在书画家庭的刘天易率先做通了父亲刘正兴的“思想工作”。“我说老爷子你认为你的画价值高没用,我们一家人觉得你的画价值高也没用,要市场觉得有价才行。”
刘正兴也认为,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行,遵循的是画家定价的原则,画家定价是艺术品市场的误区。“一幅画卖3万元、5万元,是画家定的,找不到一个衡量的标准。现实情况是,画家定的价格再便宜,买家也会觉得太贵。”
5月15日,刘天易将带着李伯清的另一批作品在网上拍卖行进行拍卖,进行“零元底价”起拍。据了解,刘天易已储备了其他艺术作准备将陆续展开在线零元起拍。
▲李伯伯绘画作品,将于今日上线零元起拍
“零元起拍”把定价权交给买家
拆除消费级市场这道不透明的墙,现在有一种方式正在实践——交给线上拍卖行,零元起拍,完全由消费者决定。
近年来,0元起拍开始在北京等地出现,艺术品的价值,由买家说了算。刘天易认为,买家定价最能印证艺术品的价值,“这种定价方式科学得多。”
“坦白说,艺术品的价值很大程度都是靠我们这些藏家扎破头买起来的。”刘天易说,“艺术品值多少钱,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你喜欢就值钱,或者想买的人没来就不值钱。所以值多少钱都是市场说了算。”
对于把自己作品的定价权完全交给买家,李伯清毫不排斥。
其实,2018年9月,刘天易就带着李伯清的6幅作品,到北京荣宝斋在线试水了一次“0元起拍”。那一次,参与拍卖的买家都是完全的陌生人,0元起,每轮加价200元。最终,6幅作品最低的卖了7800元。
说起来有趣,6幅作品中,卖出最高价1.2万元的,是一幅尺寸最小的兰草图。“因为前面5幅最先被买走了,剩下最后一幅,几个买家抢来抢去,结果拍出了最高价。”刘天易说,这种在线拍卖“千里之外,夺人所爱”的可能性,也增添了艺术品拍卖的趣味性。
受这一模式影响的,还有刘正兴。“现在我的很多画,甚至10多万元一幅的,都拿去0元起拍,给我多少就卖多少,给200就卖200。”刘正兴说,对画家而言,就算拍出的价格不及心理预期,也不吃亏。“让更多人了解了你,把你的画拿回家。这其实是真正的实现了我很早以前就倡导的,让艺术作品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刘天易发现,有的当代艺术家不能理解0元起拍。“担心卖不脱,担心拍出的价格太低。”
在刘天易看来,艺术家应该转变思维,顺应市场需求,“如果你的画市场价可以卖2万,结果买家5000块买走了,你大可不必痛心疾首,要允许买家捡漏,让买家也有机会赚钱,这是卖家的胸怀,也是买家的机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