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首日股价重挫 Uber能否成为下个亚马逊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5-14 00:31

    每经记者 刘洋    每经编辑 王丽娜    

    飞驰十年,Uber(优步)终于驶入纽交所。

    美东时间5月10日,“网约车鼻祖”Uber成功敲钟上市,股票代码为“UBER”,开盘价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7%。尽管Uber上市即遭破发,也依然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IPO。

    截至当日收盘,Uber股价报收41.57美元,较发行价下跌了7.62%,市值达697亿美元。

    作为共享出行领域的标杆性“独角兽”,Uber上市有重要意义。在如八爪鱼一般扩展业务范围、占据地理空间的同时,Uber的盈利之困也为外界所关注,其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距离实现盈利还很遥远。

    对于此种亏损,在此前路演时,Uber方面曾自比为“下一代亚马逊”。就规模与雄心而言,二者确有相似之处,但Uber能否如亚马逊般踏上快速发展之路,则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Uber在大洋彼岸敲钟,但仍将惠及数百名前Uber中国区员工。而与此同时,在这片土地上,更牵动人心的则是,Uber登顶之后,滴滴的上市之路还有多远?

    盈利之困

    网约车一度成为“烧钱”的代名词,无论是国内巨头滴滴,还是国际玩家Uber、Lyft,均存在盈利难题。

    成立于2009年,Uber从最初的单一网约车业务,成长为如今承载多项业务的平台。招股书显示,Uber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三方面:个人出行(Personal Mobility)、外卖业务(Uber Eat)和货运业务(Uber Freight)。换言之,相较于其在北美的最大对手——Lyft,Uber更像是一个滴滴、美团与货拉拉的综合体。不过,个人出行业务仍是其营收的重点。

    根据招股书,2018年,Uber总营收为112.70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79.32亿美元,同比增长42%。

    就核心业务而言,2016~2018年,其网约车业务(Ridesharing)营收分别为35.35亿美元、68.88亿美元和91.82亿美元,增幅依次为95%、33%,增幅显著变小;外卖业务相关营收为1.03亿美元、5.87亿美元和14.60亿美元,增幅依次为470%、149%,虽然增幅同样呈现变小趋势,但Uber外卖业务整体发展较快。至于货运业务营收,Uber在招股书中并未单独披露。

    一方面是Uber营收实现较好增长,另一方面,招股书显示,过去10年,Uber累计亏损已近80亿美元。

    2016~2018年,Uber的净利润分别为-3.70亿美元、-40.33亿美元和9.97亿美元。表面看来,似乎在2018年,Uber已扭亏为盈,但这与Uber分别在俄罗斯与东南亚,将相关业务割让给Yandex Taxi和Grab有关。

    老虎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倘若利润表去掉这两笔,2018年,Uber的净亏损达到42亿美元。换言之,其在2018年不但未盈利,反而亏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同时,该研报指出,Uber的毛利率虽从2014年以来稳步上升,但在2018年后开始下降,处于45%~50%;净利润方面,虽然净亏损有下降之势,“但2018年之后,-30%的红线一直压着Uber,使其盈利变得遥不可及。”

    也因此,Uber在招股书中也表示,运营支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大幅增加”,而且“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互联网分析人士尹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本质上,网约车有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低成本的出行解决方案,为司机提供提高汽车资产使用率和变现的机会,在二者的匹配中可创造持续的价值,实际上,这就成为争取长期盈利的基础。在品牌积累、司机网络扩张告一段落后,通过技术提升效率、开发更多的服务等,盈利的时间点就可能到来,当然前提是不再有毫无节制的外部资本向这个行业输血、以挑起更不理性的争斗。当前,Uber已经在全球积累了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品牌认可度以及技术积累,这会是不错的优势。

    下个亚马逊?

    在股市中,时机就是一切。即便发行价为每股45美元,在此前发行区间44~50美元的下端,而且Uber未逃脱“破发”命运。

    外界普遍认为,这与Lyft近期在股市上的萎靡表现密不可分。截至北京时间5月13日,Lyft的股价为51.09美元,较72美元的发行价已下跌29%。“破发”的另一个背景则无疑与盈利困境有关。

    似乎是有意对自身亏损作“掩护”,在上周末的路演环节,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将自己公司比作亚马逊,毕竟亚马逊也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Uber与亚马逊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均是从单一业务向多业务发展、覆盖多个国家或地区,均努力将自身平台化,此外两者都背靠强力的资本机构。

    就Uber而言,其背后机构堪称豪华,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软银,此外,还包括红杉资本、高盛等,即便是谷歌、微软、百度等科技公司亦曾为其掏过“腰包”。

    招股书显示,软银、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标杆资本)、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等五大机构共持有Uber43.8%的股份。也因此,随着Uber上市,持股16.3%的软银,将成为最大的机构赢家。截至记者发稿,Uber的市值约697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软银所持股份的市值约为114亿美元。

    与此同时,Uber也积极开展业务多元化尝试,其中外卖业务尤其值得注意。

    Morningstar分析师Ali Mogharabi对CNBC表示,在三大核心业务中,外卖业务对于Uber将来的盈利极为重要,“实际上,很多乘客在坐Uber的时候,往往也会在Uber Eats上点一份外卖,这样他们到家的时候就能享用”,Ali Mogharabi指出,Uber或将在2024年实现盈利,这得部分归功于Uber Eats的增长。

    Ali Mogharabi对于外卖业务的看重,事出有因。按照Uber方面的说法,虽然成立仅3年,但目前Uber Eats已成为世界(除去中国)最大的送餐平台。

    与此同时,作为一家科技公司,Uber对于无人驾驶也十分执着。安信证券的研报显示,在招股书中,Uber共提及Autonomous(无人驾驶)110次。与此同时,Uber还在文件中坦言,无人驾驶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点,倘若未能研发足够好的该技术并实现商业化,抑或相关技术被竞争对手超越,公司的经营情况将遭到重大打击。

    不过,在无人驾驶技术落地之前,近期,Uber已然感受到“有人”的烦恼。在Uber上市前夕,Uber和Lyft司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在美国多个主要城市开展罢工,以抗议工作条件与薪资水平。而据彭博社消息,对此,Uber将与司机达成和解,并支付1.46亿~1.7亿美元的和解金。实际上,招股书已显示,为应对与Lyft的竞争,Uber已经对司机和乘客提供不菲的奖励。

    那么,究竟Uber能在多大意义上成为下一代亚马逊?

    不同于亚马逊成长于PC互联网时代,Uber由移动互联网浪潮所孕育,并成为“零工经济”的最佳表征。同时,亚马逊上市时距离成立仅两年,而如今,Uber成立已10年,而在亚马逊成立10年时,其盈利情况远不如Uber窘迫。

    更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经历过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而Uber则从未经历过大的经济震荡。

    国际知名券商Wedbush分析师Dan Ives对Business Insider表示,Uber已经将原本为打车服务建设的技术平台,用于外卖(即Uber Eats)和配送货物(即Uber Freight,类似货拉拉),该平台未来也许可以用于更多方面。事实上,Uber可以说是自亚马逊成立以来,证明自己有可能成为前者的为数不多的科技公司之一。

    不过,他也指出,“亚马逊只有一个”,倘若Uber后续无法证明其拥有相匹配的潜力,这种类比无疑将对自身造成伤害。

    滴滴命运几何?

    Uber上市,令外界无法不想起滴滴——这个前者此前在华的最强对手。

    即便是如今距当初的捉对厮杀已有时日,Uber与滴滴依旧处于某种微妙关系之中。一方面,在两者争锋之时,滴滴开始起国际化步伐,并通过投资方式结盟了Uber几乎在全球所有的对手。另一方面,2016年8月,Uber以60亿美元的价格将优步中国出售给滴滴后,前者已然成为后者的股东之一。Uber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9月30日,Uber仍持有滴滴15.4%的股权。而Uber东南亚业务与Grab合并时,换取了后者30%的股权,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持有Grab约23.2%的股权。

    “通过出售这些业务,我们可以加码我们的核心市场,并在这些市场与对手进行竞争。”Dara Khosrowshahi在Uber撤离东南亚市场时曾如是说。

    实际上,无论是Uber、Grab还是滴滴,背后均有软银加持,也因此,上述三者之间亦大多处于交叉股权关系,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一种微妙的竞合关系。即便如此,滴滴与Uber也避免不了狭路相逢的局面。Uber招股书显示,目前,滴滴正在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国家与其发生竞争,因此,Uber在2018年进行大量投资,以维持及获得拉丁美洲特定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日前,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也公开表示,滴滴拉美团队拥有约1200名员工,服务用户超过2000万,业务线包括快车、出租车、外卖。未来,滴滴将在拉美地区聚焦多元化出行、电动车运营服务、智慧交通等方向。继收购巴西99、落地墨西哥后,滴滴目前已在哥伦比亚和智利开始招募司机。

    尹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Uber、Lyft、滴滴三者只要走向国际化,就无法避免在战场上相遇,但通过市场选择的错位竞争、合作以及上市后对短期盈利的压力,可能部分减缓竞争和争夺的程度。

    如今在上述三巨头中,唯有滴滴未上市。在2018年前,关于滴滴上市的传闻不绝于耳。去年4月,《华尔街日报》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滴滴正在与多家投行密会洽谈IPO事宜,并期望最早于2018年下半年上市。不过,滴滴方面一直对此“不予置评”。行至今年,滴滴也屡屡对外表示,上市并非其目前的重点,取而代之的则是“安全”与“合规”的话语。

    虽然闭口不谈上市,但滴滴的巨额亏损惹外界关注。

    今年2月,滴滴内部流出的一份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滴滴持续巨额亏损达109亿元。2018年9月,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则发表内部信称,成立6年来,滴滴没有实现盈利,2018年上半年整体亏损超过40亿元。

    “巨亏”之下,滴滴一方面高调宣布过冬,对非主业“关停并转”,另一方面则加速国际化步伐。在此背景下,作为滴滴的现金奶牛——顺风车业务似乎有重新上线之兆。

    4月15日,滴滴顺风车新任负责人张瑞发表公开信,就此前的两次恶性事件再次致歉,并指出五大改进措施,似乎意味着顺风车恢复上线在即。滴滴官方随即对此予以否认,称暂无上线时间,一时间仍旧引发外界无数猜想。

    对此,有消息称,滴滴顺风车或于6月上线。而根据界面近日报道,顺风车净利润占据了滴滴净利润的九成,每年环比50%增长,承担滴滴的主利润来源。由此足见顺风车之于滴滴的意义。

    不过,归根结底,在Uber、Lyft“流血”上市之后,作为出行领域的超级独角兽——滴滴的确是该考虑如何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寻求一条清晰的盈利之路,毕竟,诚如业内人士对记者所言,Lyft、Uber的表现,无疑将对滴滴的估值及一二级市场的投资热情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软银最希望看到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打车业务处于单一企业掌控之下。也因此,Uber上市之后,滴滴也许会成为孙正义下一个押注的重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小霸王游戏机团队解散?CEO:现在非常敏感

    下一篇

    提升干部精准扶贫能力 东兴证券“兴源惠民”扶贫培训开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