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着力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出发,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广泛引进各类“社区合伙人”,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发起了一场城乡社区治理的供给侧改革。
如今城乡社区治理普遍面临三大难题:养老服务不足、公共空间紧缺、环境卫生脏乱,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打了折扣。2018年以来,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着力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出发,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广泛引进各类“社区合伙人”,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发起了一场城乡社区治理的供给侧改革。
几年前,家住郫都区郫筒街道的陈阿姨和老伴刚刚退休,本可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因为要照顾患老年痴呆的86岁老母亲而倍感压力:“在家照顾了老母亲五六年,越来越力不从心,不要说休闲娱乐,就连晚上睡个整觉都困难。”
去年以来,小区家庭驿站投入运营,让陈阿姨看到了解决老人照料问题的希望。半月谈记者看到,这样的小区家庭驿站有6个床位供老人使用,每位老人都有一名专业护理员提供照料服务。
“从早到晚,老人心率、血压、吃饭情况、精神状况等信息,都通过手机记录并生成照护日志传到家属手机里。”护理员袁大姐介绍。除了全天照顾,运营家庭驿站的清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市场运营专员赵西敏介绍,家庭驿站还为因出差等原因无法照料老人的家庭提供了临时照料方案。
半月谈记者从郫都区民政部门了解到,面对老龄化挑战,郫都区积极探索构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导、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向“功能性、专业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转变,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公建公助、专业运营、多元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除了家庭驿站,我们还可以提供交通陪伴、老年食堂等不同的专业性服务。”郫都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李长根说。
据了解,目前郫都区所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采取区域化、连锁化运营思路,按照建设统一、识别系统统一、设施设备统一的“三统一”原则分区分级打造。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养老机构24家,运行日间照料中心114个,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覆盖率达97%,农村社区覆盖率为60%,2018年全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近2万人次。
“每天在这里为大家理发,也算是实现了我的创业初衷。”50岁的范先林最近成了郫都区奎星楼社区的一名“社区合伙人”,在社区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
奎星楼社区地处郫都区的老城区,有居民4万多人,小区院落117个,长期缺乏公共空间,服务设施老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扩大社区公共空间、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郫都区书院社区,开发商的售楼部变身市民阅读中心 叶含勇 摄
2018年,奎星楼社区利用街道安置小区1700平方米的商铺,打造了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经过广泛走访和收集群众意见,我们将便民服务大厅、咖啡馆、博物馆、烘焙室、小剧场、纠纷调解室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一起,把党群活动中心打造成了社区综合体。”奎星楼社区党委书记李蓉介绍。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沟通协调下,更多房源“变身”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如郫都区钓鱼村去年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整体改造,采用集中办公模式,不设单人办公室,集约空间增设图书室、舞蹈室、展示厅等,把空间最大限度让给群众,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开展各类活动的第二个“家”。
“有了空间还不够,为了让社区真正活起来,居民提出需求,社区就主动找资源。比如我们的0至3岁早教中心,一节课只需20元;健身房24节瑜伽课只要299元。”李蓉介绍,这些由社区挖掘的商家资源,都变成了“社区合伙人”。
“‘社区合伙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企业。”书院社区党委书记张雪表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需要多元社会参与。以沐言咖啡书吧为例,这块占地近300平方米的样板房,就是引入投资商,投入近百万元改造成的文化教育与共享办公空间,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
“居民在社区综合体享受服务,价格低廉,也为社区基金进行了补充,使社区空间运营能够可持续开展。”郫都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彭祖成表示,从满足兜底需求到照顾多元化需求,社区综合体和“社区合伙人”的加入,让城市社区更加有活力。
郫都区是天府水源保护地。在唐元镇临石村,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护水队,近年来成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先锋队。
临石村位于柏条河边,下游便是自来水厂。2016年,为保护水源地,柏条河两岸百米内的住房被拆迁,农田也改为生态湿地。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弃垃圾、过量使用化肥等生活生产习惯,仍然是水质安全隐患。2016年,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推动下,12名当地农村妇女组成护水队,对河流沟渠的垃圾进行定期清理。
“我们原来都是农村家庭妇女,孩子上学住校,在家除了种地无事可做。”护水队队员胡雪梅说,“看着好不容易得来的生态治理成果被垃圾污染,心里不是滋味。”成立护水队后,胡雪梅和姐妹们开始利用空闲时间清理河道中的垃圾。
临石村护水队员在清理河道
“一开始很多村民都以为我们是捡垃圾的,我自己也有些害臊。”胡雪梅说,通过不断宣传,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纷纷加入护水队。现在护水队已有30人,每月对河道进行两次集中清理。为了宣传护水队,胡雪梅还注册了微博,护水队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从清理河道延伸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和护水队的带动下,临石村开始实行农村垃圾分类,将垃圾分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类,将过去随意丢弃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比如过去扔到河道里的菜叶,现在全村都用来堆肥,实现垃圾不下河,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胡雪梅说。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尹春涛表示,以后将邀请高校、社区、社会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建设,由护水骨干带动周边村民,由护水队带动周边社区和村落,由示范村庄带动沿线村庄,充分调动乡村社区参与河流保护,形成稳固的生态屏障,实现环境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