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素书 每经编辑 师安鹏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安升达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升达股份)登录资本市场了,挂牌新三板。
事情本身不稀奇,但有趣的地方在于,这家公司是跟着陕汽集团混的。全年业务中,超过90%来自陕汽旗下的陕西重汽。
可以说,陕汽集团吃肉,它喝汤,严重依赖陕汽而活。
然而,即使这样,“小弟”也领先好几步登陆了资本市场。
这就不得不提到,陕汽集团上市的尴尬,以及与潍柴动力的纠葛。
好在,如今的陕汽集团,一手借助宝鸡的布局,意图打造一个新的拳头产品;另一手则合纵连横,加强与广西玉柴动力的合作,弱化对潍柴动力的依赖。
只是,这步棋才刚开始,效果如何,有待考察。
言归正传,先来看看升达股份的质地。
升达股份位于高陵区泾河工业园,就在陕汽附近。其名下没有任何土地和房产,连厂房也是租赁。
它专攻商用车零部件,是从事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涵盖车辆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动力总成以及电气设备等多个领域。
这家公司最主要的客户,是国内知名重型卡车制造商——陕西重汽,并且是一级供应商。尤其防护类、支架类产品,更是成为战略供应商。
不过,与常见企业不同的是,升达股份几乎是依赖陕西重汽而活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7年,其营业收入约7941万元。来自陕西重汽的收入超过7300万元,占比高达92%。2018年前三季度的占比将近93%,又有上升。
目前,其依赖陕西重汽、一家独大的局面,仍未改变。
▲ 图片来源:升达股份资料截图
起初,这也无可厚非。
要知道,陕西重汽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商用车厂商。大树底下好乘凉,升达股份对陕西重汽的深度依赖,是它彼时的生存之道。
也因此,其发展初期的技术投入及产品研发,主要围绕陕西重汽而开展,综合毛利率也上升至22%。
在利润微薄、苦苦度日的制造业中,这个毛利率已经令很多企业“羡慕嫉妒恨”。
但是如今,情况变了。
既然已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新三板公众公司,自然要按照公众公司的规则运转。
该完善的完善,该纠正的纠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任性而为”。而客户高度集中、严重依赖陕西重汽,便是其一。
客户高度集中意味着什么呢?
说好听点,这是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稳定。但也可能是,主要客户因某种原因减少或终止合作,将会对其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这是升达股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换个角度看,也挺有意思:
连依赖陕西重汽的“小弟”都已迈步资本市场,而陕汽集团的资本之路,多年来却依然是只闻楼梯响……
要说行业地位,陕西重汽在国内,多年来都位居前茅。
要说公司业绩,作为陕西汽车工业龙头,综合实力业内公认。
要说政策支持,陕西重汽不仅是宝鸡千亿级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撑,也是陕西省“300万辆汽车工程”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何况,陕西省汽车工业蛋糕已够大。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30亿元,营业收入1596亿元。陕汽的贡献,不容小觑。
只是,稍一提起上市之事,陕汽集团总不免被人噎住。
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其中,自然绕不开与潍柴动力的纠葛。
多年前,陕汽残喘,靠湘火炬入资才得以续命。可代价是,后者拿下陕重汽、汉德车桥51%股权。
▲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久之后,德隆系风雨飘摇,打算兜售湘火炬。最终,潍柴动力“谭大胆”半路杀出,频频前往陕西做工作,最终拔了旗。
2005年8月,潍柴动力以10.2338亿元搞定湘火炬。“2338”是潍柴动力在港交所的交易代码。
谭大胆一直想打造金光闪闪的重卡产业链——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陕重汽。
2009年,以潍柴动力为主体,联合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等,组建了一家重工巨无霸——山东重工集团。谭旭光任董事长,旗下囊括5家上市公司。
在此期间,双方就控股股权展开争夺,却依然没有改变现状。
2013年,陕汽集团传出打算借壳博通股份上市的消息,最终不了了之。其中,潍柴动力控股51%的现状,被视为最大的障碍之一。
控股权这个事,直至今天,依然无解……
控股权问题久拖不决,形势却时刻发生着变化。
业内人士分析,掌舵中国重汽之后,在谭旭光的“整车梦”里,陕重汽将不再或缺。至于放虎归山,想来可能性较低。
但是,就像此前媒体所说,陕汽不接受安排。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陕汽这边,也并非一味被动地任凭机会流失。
至少,从目前来看,陕汽已经走出两步棋,能称得上大手笔布局:
其一,重回梦开始的地方——宝鸡蔡家坡,希望再造一个新陕汽。
作为现代化汽车企业集团,如今的陕汽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产品覆盖全国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接下来,随着陕西省“300万辆汽车工程”战略部署,以及宝鸡千亿级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撑,陕汽在宝鸡打造商用车产业园,加速形成西安和宝鸡两大产业集群。
按照战略,陕汽分三个阶段,到2035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奋斗目标。
其二,与广西玉柴发动机公司的深度合作,削弱对潍柴动力的依赖。
为摆脱“成也潍柴,败也潍柴”的局面,陕汽此番联手玉柴,将从技术、市场、整车配套、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新合作。
而在此之前,已经有7万台玉柴发动机装配陕汽商用车。这些产品包括重卡、中卡和轻卡,合作已进入甜蜜期。
陕汽这招组合拳,如果说前一手是明修栈道,后一手简直就是“明度陈仓”……
如今,再造一个新陕汽,2035年实现营收2000亿元,已成为陕汽人的目标。
在这场博弈中,若有资本市场的助力,总归不是坏事。
只是,陕汽上市,何时才能不再是个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