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网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移动出行领域,又将迎来投资超10亿元的玩家。
由广汽集团移动出行项目组组长蒋华担任法人代表的广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在股东中增加了南京网典科技有限公司,而后者的实际控制人为马化腾。
一个名为“如祺出行”的APP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显示正在内测阶段,标识正是大家广为熟知的广汽“G”字。这不免使人联想起2017年广汽集团曾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布局智能网联移动出行生态。而今年4月,广汽也发布消息称,拟联合腾讯等其他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移动出行项目平台公司,投资总额10亿元。
据此,时代周报记者向广汽求证“如祺出行”是否为集团即将新推的出行项目,广汽集团未正面回应,只称移动出行项目目前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将在细节确定后第一时间对外作正式发布。
事实上,像广汽这样的头部车企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的“联姻”,并不是孤例。车企纷纷将新赛道对准出行市场,使其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
出行市场的AB面
过去的2018年,包括北汽、上汽、吉利、长安、一汽、东风等汽车厂商都在运行出行项目,而合作方还有阿里、腾讯、百度、苏宁等互联网公司。
去年4月,滴滴与31家汽车制造商共同发起了“洪流联盟”,计划打造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与汽车厂商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
去年7月,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正式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8个月后,该项目又加入了腾讯、阿里、苏宁等互联网巨头,项目总投入高达97.6亿元,成为整车厂商和互联网巨头融合的最大阵营。
去年10月,吉利与戴姆勒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网约车合资公司,开始向高端出行市场发力,而此前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已于1月完成了A轮1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100亿人民币。
去年12月,上汽集团也推出移动出行品牌“享道出行”,注册资本5.56亿元;此外,长城的欧拉出行、北汽的华夏出行,都已在运营中。
一面是不断涌现的雄厚资本支撑下的新出行公司;另一面,则是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滴滴出行年初爆出2018年亏损逾百亿,计划裁员2000人的消息。关于出行市场的盈利模式,以及车企大量入场的行业现状,长期服务于滴滴出行的金融机构华兴资本表示:“经历了前一个阶段,暂时没有太多可聊的内容。”
易观分析师孙乃悦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出行市场移动渗透率不到10%,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市场对盈利模式还比较迷茫,但又都不想错失市场。”
而另一家不愿具名的投资机构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出行是一个巨大的趋势,随着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买车,而所有的主机厂都愿意把自己的车拿出来做出行服务,就算不盈利不赚钱,也愿意砸钱培育市场。
“大的趋势是这样,造车卖车变成提供出行服务。如果你不做,未来就会被干掉。”业内人士直言。
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市场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出行领域的投资同样强劲。例如,日本科技公司软银,已在汽车出行行业方面投资约300亿美元,且重点放在自动驾驶和网约车服务上。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过去八年新兴出行领域共获得2200亿美元投资,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以科技公司为主的非汽车厂商,占据了移动出行领域90%以上的投资。
麦肯锡尤其对中国的自动驾驶前景寄予了厚望。其发布报告称,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到204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9400亿美元。
而运营牌照的紧俏也成为车企入局的重要原因。自2016年交通运输部联合七部委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后,谁更多持有牌照,谁就提前圈好了地盘。
针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广汽集团表示品牌车企具备“后来者优势”。“从国家政策趋势看,国家政策要求平台、车辆以及司机都必须合规合法经营。从市场来看,不鼓励恶性竞争行为,有国家政策的干预,整体市场竞争回归理性。”广汽表示。
而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也成为了车企展示“未来出行”的舞台。本次车展不仅首次设立了“未来出行”的展区,在各车企的发布会上,自动驾驶、5G、智联网、共享出行,成为主流声音。
不只国产自主品牌纷纷入局,丰田、宝马、奥迪、通用等国外品牌也给了出行极大的关注。丰田副社长吉田守孝在上海车展的演讲中,几乎一半的篇幅涉及“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各家车企的概念车不再只专注于外形和动力配置,而更多聚焦的是智能出行领域。
在孙乃悦看来,随着未来智能汽车进一步发展,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头部企业提前布局,也是看中了未来技术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管控。
虽然麦肯锡对新兴出行领域的前景看好,但其亦指出,到2030年,一家企业要想在出行领域保持强势地位,估计要投入700亿美元,“任何一家厂商都无法单独承担如此高的投资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了保持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地位,合作以及有针对性的收购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战略方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