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李宇嘉:从“抢人”到“留人”须打造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4-29 23:23

    李宇嘉

    在全国新生人口和流动人口体量双双下滑的背景下,城市间的人口争夺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城市人口吸附能力的比拼上,经济指标往往备受重视,比如经济增速、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上市公司、财政实力等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城市竞争力的彰显。但是,随着收入水平增长,第三产业主导增加值贡献(GDP占比达52.5%)、就业贡献(吸纳44.9%的就业),宜居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新一代”市民所推崇等情况下,生态环境在人口竞争力中的权重将上升。

    近日,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时,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也正式提出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在连续10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后,成都以“公园城市”定义宜居,事实上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下一阶段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引擎,并以此作为从“吸引人口”到“留住人口”的长效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并非是“鱼和熊掌”,基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口最优规模等因素,主导着执政者对“城市发展观”的观念认识和施政逻辑。

    但是,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生态环境优异的城市,往往既是经济强市、又是人口大市。近期,中国工程院旗下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组,发布《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首次披露了目前我国各省市生态文明指数(ECC)。具体评估指标包括空气、水资源、绿化、排放等11项环境类指标和6项经济类指标(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和城镇化等)。结果显示,除了旅游类城市外,排名靠前的都是东南沿海和内陆经济强市和人口大市。

    排名靠后的基本上是经济相对弱、人口外流的城市。这意味着,经济发达固然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生态环境突出,同样是人口流入的重要考量。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晓军教授的统计,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呈“先增后降”的“倒U型”关系。无论是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还是生活垃圾处理率、绿化覆盖面积,人口500万级以上城市,要比中小城市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因为,经济强市和人口大市往往产业集聚,单位治污成本下降。

    另外,大城市有业务关联的企业和上下游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通过生产运营的集中化、规模化以及要素资源、基础设施等的共享,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由于城市规模偏小,中小城市难以成为产业聚集地,从而充分享受集聚带来的规模效益。一方面,在完善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及运营上,如城市垃圾及污水处理等,中小城市要比大城市支付更高的人均成本和维护成本。

    所以,生态文明指数(ECC)单项指标显示,很多城市在绿色设施上并不落后于大城市,但绿色环境、绿色生产和生活三项指数都处于一般水平。这是由于,环保设施使用和维护成本太大,不仅需要较强财政实力,还需更密集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分摊成本。显然,经济弱市或人口小市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现实调研发现,中小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更突出。从这个角度看,人口密集尽管会加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度,但同时也能创造出美化环境的人口和经济基础。

    很大程度上,所谓“城市病”并非是人口规模超过阈值的“规模不经济”,而是因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城市管理统筹性不强所致。技术和管理叠加,有望突破难题。杭州领军企业阿里云,2017年推出过一个叫做“ET城市大脑”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统,这个“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市1300个路口的信号灯、4500条路的视频,将杭州城里散落在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百亿级数据汇聚起来,搭建了一个城市交通动态网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数据显示,城市大脑最初接管的15平方公里区域,2017年该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 15.3%,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2018年,“城市大脑”成功扩容,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覆盖杭州主城区全部限行区域,相当于65个西湖的面积。凭借“城市大脑”的加盟,杭州交通状况大大改善,2018年,杭州交通拥堵率从2016年时的全国第5降至2018年的全国第57名。除杭州外,目前苏州、西安、澳门、吉隆坡等地也引进了阿里的“城市大脑”。

    技术突破还有很多,如监测汽车排污量、乘客量,阶梯化收取通行费、限制主干道通行等,也缓解了“城市病”。另外,围绕地铁的城市基础交通体系建设,降低了通勤时间,还可以实现人口、产业更大范围内的重新布局,突破空间约束而更加宜居,中心区腾退空间进行生态修复(比如建设街心公园、升级为创意园区等)。当然,技术研发也好、布局交通网络也好、存量修复也好,都需要大量资金,但人口和产业密集分摊了成本,且城市管理升级了、衍生产业发展了。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高质量增长靠的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消费内需,这些都离不开人口在城市的集聚。人口存量博弈时代,都市圈、经济及人口规模都大、都强的城市或将胜出。在这个逻辑下,只有生态环境、营商条件、产业升级、宜居性等都尚佳的复合城市,才是综合竞争力最大的城市。那些过去一味地强调经济增长,牺牲环境导致生态“自净能力”差,而人口和产业集聚不够,导致无法修复或无法满足新一代城市居民对生态要求的,自然会被居民“用脚投票”,而将重点放到宜居建设上的城市,将最值得大家迁入。

    (作者系资深地产研究人士)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如何选人用人?怎样股权激励?匡算多少工资总额? 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将获得这些授权

    下一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4万大关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