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御专利海盗,内建专利库,曾长期受到海外专利诉讼困扰的中国出海企业,正在“复仇”的路上。
每经记者 刘春山 每经编辑 文多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而对于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却曾经是个让人头大的日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近年中企出海情况发现,从互联网公司到科技企业,都曾长期受到海外专利诉讼的困扰,而其中最为烦人的就是“专利海盗”。
中国跨国企业一面在学习专利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也在自强不息,有数据显示,出海中企的专利建设有显著提升,知识产权构筑日益强大,甚至在某些领域取得国际领先。今年3月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8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排名情况,中国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5G领域,华为、中国移动等公司,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在炙手可热的AI领域,中国公司专利申请总量则大幅领先于美国,尤以BAT占据前排,创业仅9年的小米跃升至前11名,华为紧随其后。
在海外,有一些被称为“专利海盗”的非生产专利实体(Non Practicing Entity,NPE)。
它们不从事实体产品研发、制造或生产。而依靠专利侵权诉讼和授权等方式盈利,合理运营知识产权本无可厚非,但“专利海盗”往往采用激进的、轻率的知识产权诉讼策略,骚扰、威胁创新实体公司。
美国知名芯片企业之一的英特尔,也曾被大量的恶意的专利诉讼所累,英特尔之前的法务曾形容这些无端轻易发起诉讼的公司为“专利流氓”,并直指这种行为超过了正常主张专利权的界限,是赤裸裸的“专利勒索行径”。
而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来说,“专利海盗”更是路上的一大障碍。在美国RPX公司2016年发布的一份关于美国专利海盗诉讼情况的报告中,列出了15家被它们起诉次数最多的公司,其中联想和华为均榜上有名。
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问题采访了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对方表示:“有些公司就是花一笔钱,买一批专利,在暗处狙击。这在业界是个常态,不但骚扰我们,也骚扰所有人。”
记者就查到了两个鲜活的故事。
2015年11月19日,美国专利机构Blue Spike在美国起诉小米。Blue Spike是一家以“疯狂”著称的专利海盗,曾经在创下了“两周之内在美国多地接连提起45次专利侵权诉讼”的记录。
不知道是谁编纂的这条百度词条,直接称Blue Spike是专利流氓。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截图
Blue Spike声称,小米公司经美国某在线平台出售的智能手机,侵犯了它的一项专利,并要求侵权赔偿,案件当时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2016年3月和5月,美国另一家知名的专利海盗公司Uniloc,在美国接连起诉华为和腾讯,声称华为手机上的APP以及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均侵犯了其多项专利。
根据不完全统计,Uniloc迄今为止已经在美国发起了超过200件专利侵权诉讼官司,专利诉讼已经成为其主要牟利方式,美国一些本土公司对它也是头疼不已。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纠缠不断,上面所述专利官司,最后都以中国企业获胜告终。
美国法院文档显示,Blue Spike在2017年1月主动撤回对小米的起诉。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小米当时聘请了在科技界颇具盛名的大牌律所Fenwick(泛伟律师事务所),对Blue Spike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最终是小米在诉讼中获得胜利。
而Uniloc对腾讯的诉讼,是在2017年6月被法院驳回。华为则连续对Uniloc拥有的多项美国专利发起无效程序回击,腾讯更是积极在诉讼过程中对Uniloc提起了反诉(Counter Claim)。
可以看到,一方面,对于专利纠纷,中国企业们逐步熟悉了游戏规则。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知识产权构建上取得很大成果,构筑的知识产权“防火墙”使专利海盗难以乘虚而入。今年3月1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8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排名情况,中国申请数量达到5.3万件,位居世界第二。
具体到企业来说,华为跃升2018年申请人榜首,超越高通、英特尔等技术巨头,而中兴通讯也位居第五,可见国内老牌技术大厂已经具备充分的技术话语权。
图片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截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标志着未来的新科技领域,中国甚至超越了美国。
同在今年3月份,《日经亚洲评论》统计了过去3年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名的企业,并发现中国公司专利申请总量大幅领先于美国。排名进入前五十的中国企业达到19家,超过美国的12家。其中BAT位居前列,创业仅9年的小米跃升至前11名,华为紧随其后。
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现在已经有几万件专利,我们每年申几千件专利。我们在欧美日韩都有专利。同时我们和诺基亚、高通、微软,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公司签订了技术交叉协议。还在不断签各种各样的协议,为技术付合理的费用。”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解读到:近几年,国内企业加大了海外专利申请布局力度,总体来看,趋势是好的,一方面,技术应用的区域并非仅限于国内,另一方面,参与市场竞争,也不应仅限于国内市场。只有“技术走出去”,才能扭转一些人对中国技术贡献的偏见,也才能让中国技术为全球技术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说存在不足的话,可能还是在应对一些境外诉讼纠纷上,可能存在经验不足,但这是国际化发展之路上的“必修课”,假以时日应该也不会是太大问题。
李俊慧同时认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应获得许可的尽快达成许可合作,但也要仔细甄别,不该为不必付费的专利付费。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