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如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延伸产业链 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4-24 21:45

    在粮食长期保持丰收、乡村产业形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今天,如何确保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体现在农民的“钱袋子”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又有哪些好方案好点子?在分组审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廖丹 陈星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1315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在乡村产业形态方面,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在粮食长期保持丰收、乡村产业形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今天,如何确保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体现在农民的“钱袋子”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又有哪些好方案好点子?在分组审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图片来源:新华社

    种粮农民面临增收难问题

    “调研中,比较2个相邻的县,以苗木生产为主体的县农民平均纯收入3万多元,以小麦、玉米和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县,农民年均纯收入1.3万元,差距如此巨大,增收难度可想而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刚在发言中用实际案例指出,目前种粮地区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王刚建议,全国各地有很多有效的做法值得相关部门去深入研究。比如,有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的“土地、技术、资金”三方筹资,“摊股入亩按比例分配”的利益分享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流转土地的农民收益不仅仅是土地这点租金,有保底、有分成、有分红等,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深入研究。

    同时,王刚还建议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实行“产补”挂钩模式,由现行种粮面积的补贴变为依据种粮面积和向国家出售商品粮数量补贴的方式,使粮食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调动种粮积极性。

    建议创新乡村产业组织形式

    也有委员提出,发展产业中,真正从农村产业里赚钱还是要靠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光靠农业本身,难度很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那顺孟和指出,有地方种一亩玉米纯收入800元,种别的作物大概也不到1000元,出去打工半个月也是800元,种一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如半个月的打工收入,现在靠农业来增收难以为继。从长期看,要想富裕,就要把乡村产业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在延长产业链上做好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国民则进一步建议,要优化乡村的产业链,向前向后都要延伸,包括研发、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扶持,同时也要鼓励农户参与进来,这样他们的利益链就可以延长。还要完善产业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只有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使得各方同心协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实现1+1大于2的局面。

    还有委员提出,推进改革能为农民增加财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绍史就建议,要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管理改革,比如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还要全面推进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既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空间,也为农民增加财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宪魁也建议,创新乡村产业组织形式,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引导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解决好单一的土地转出去、农民走出去,成为企业打工的雇佣关系的问题,变为农民带地入股,成为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我们推进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完善权能,积极探索集体所有权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李克强: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将继续大规模减税降费

    下一篇

    广东一医院3名新生儿陆续死亡 院方转移现有新生儿却是因为“装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