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成都不懈破题“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也带动城市肌理悄然重塑。我们找到五位城市变迁的建设者和亲历者,希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座城市不断自我革新的侧面。
每经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桂溪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片)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开幕。论坛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人居署课题代表,以及各界领导、专家代表,就公园城市的理念、建设模式进行探讨。
人们常说,“人是什么样子,城市就是什么样子”。一年多来,成都不懈破题“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也带动城市肌理悄然重塑。
城市,因人而聚,亦因人而兴。城市之变,作为微观个体的人,最有亲身体会,也最有发言权。最近,我们找到五位城市变迁的建设者和亲历者,希望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座城市不断自我革新的侧面。
宋渝,天府新区规划馆讲解员
这不是我们与宋渝第一次见面。此前,到天府新区规划馆参观学习,就与她有过一面之缘。
坐落于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规划馆,本身就极具生态特色:虽然看不见雪山,但推窗见绿早已习以为常。宋渝说,来天府新区规划馆学习参观的团队很多,大部分都是冲着“生态”来的。
随着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拉开,宋渝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工作量翻番。“接待量一天最多可以达到20多批次。”忙的时候,宋渝和同事只能轮班去吃午饭。“有广州、深圳的团队,甚至雄安新区的团队也过来学习。”
工作环境的变化也令宋渝印象深刻。“我2015年到天府新区,那时周围都是农田。”宋渝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前是土路,走路都颠簸,现在地铁直达,方便不少”。
几乎每天都在讲解“公园城市”的宋渝,对于公园城市也有自己的理解:“公园城市给我的感受,就是公园在城市、城市在公园。比如工作、生活,都能出门就是公园。”
末了,她还补充道:“我觉得现在就挺像公园城市的,规划馆一出去就是兴隆湖。”
罗大叔,北湖公园水体环卫工
早八晚五,这是水体环卫工罗大叔每天的上班时间。只不过,他的“办公室”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在一片湖泊之上。
小船、安全衣、捞鱼网……一天8个小时都待在水面上,罗大叔的工作是保持水体纯净,随时打扫杂草、树叶,还要保证水底吸附性水草的均匀生长。“说白了,就是让每个来公园游玩的人能看见干净的水,有山有水才是公园。”
罗大叔说,他以前是做路面环保,去年5月开始从事水体环保工作。之所以转行,是因为“需求多了”。
在成都,城市中带湿地、湖泊的公园越来越多——它们能实现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罗大叔说,以前水体环卫工作需求很少,只有兴隆湖等地。现在,新津、简阳等地的湖泊公园陆续建成,“工作越来越多,简直跑死个人”。说到忙碌的工作,罗大叔“抱怨”中不乏开心。
对罗大叔而言,公园城市是什么?“就是让周围的花花草草长茂盛、水体湖泊保持清亮,让大家享受好的环境就很好了”。
康文,北湖生态公园建设方鑫华农业相关负责人
历时9个月,不久前,全新打造的北湖生态公园一期和成都市民见面。
作为北湖生态公园建设方鑫华农业相关负责人,康文聊起这番“成绩”的来之不易。“刚来的时候,周围杂草丛生。”康文形容,最夸张的是灌木丛长得几乎有两人高,“整个工程量相当大”。
从草木品种选择、栽种排列,到与周围环境配合、生态营造,作为具体建造方,康文不仅要负责对接规划,还需要监督平时一点一滴的现场建设。康文介绍,公园打造正是遵循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绿化规格比较高,强调景观性”。
对于“公园城市”这一宏大命题,康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要可进入、可持续、景观化,更重要的是解决配套问题。”在北湖生态公园建设中,也规划了不少餐饮、休闲配套设施。“就是一些场景落地,解决进入公园的市民消费、就餐问题。”康文说。
“打造公园不能千篇一律,不然就没有新意,也没有文化,每个公园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康文说,比如东郊记忆是工业遗址型公园,北湖生态公园则是依托水、熊猫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型公园。
当然,作为建设者,康文对于公园城市也充满想象:“我也很期待公园城市建成,到时候一下楼就进入公园中。”
唐鹏,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走进唐鹏的办公室,一个个办公隔间被一叠叠规划图纸隔开,显得颇为拥挤。刚一见面,唐鹏就反复问我们:“采访不会很久吧?一会我们还有一个会议。”而那时,已接近午饭时间。
作为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忙碌是这一年来唐鹏团队的常态。去年2月,还是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的唐鹏,便开始带领团队进行公园城市理念研究及规划。
这种忙碌,当然不是闭门造车。唐鹏说,一年来,关于公园城市的研讨会都开了大大小小数场,“包括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学习,甚至还专门向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取经”。
什么是公园城市?在唐鹏眼中,最切身的感受便是一张张叠起来的规划图,也是一天天和同事加班到深夜12点的研讨。
“一开始不知道要怎么做,也不知道从学术上怎么理解。”回忆起一年前刚刚接到任务时,唐鹏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对于公园城市怎么做)心里还是没有底的”。
摸索一年之后,唐鹏对于公园城市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公园城市和之前的花园城市是不同的,本意在于‘公’字,就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想办法照顾每个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的权益。”
在他看来,建公园、修绿道……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也是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公园城市建设,描绘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鹿溪智谷绿道 图片阿里元: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片)
桂素刚,马拉松爱好者
翻开桂素刚的手机地图,一处处打卡点,记录着他参与马拉松的完整轨迹。从2017年开始,桂素刚开始爱上跑马,短短两年时间,成都的不少公园和绿道都成了他的跑步地点。
和大多数马拉松爱好者一样,桂素刚很注重路途“质量”:路况好、汽车少,沿途还能顺便欣赏下风景。而在桂素刚心中,成都越来越多的公园、绿道,正好为跑友们提供了理想的跑步场景。
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举例说:“有更多场地选择,更有新鲜感,可以缓解跑步的疲劳体验。”更重要的是,不用再“与车为伍”跑马路,跑起来也更安全。同时,在充满各种文化符号的绿道中跑步,也更容易形成“跑步文化”,而这种文化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来说极其重要。
就在去年7月,桂素刚和他所在的团队“牛肉面跑团”,便组织了环成都三环熊猫绿道跑步活动。彼时,熊猫绿道还未全线贯通成环,但桂素刚仍印象深刻。“道路宽敞,和马路非机动车道分开。绿化也很好,有各种各样的花,真的很漂亮。”回忆起熊猫绿道“初体验”,桂素刚仍然意犹未尽。
对于桂素刚这类跑步爱好者来说,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跑道、越来越优的空气环境,以及越来越好的风景。“近期,我们还在准备一场公园马拉松。” 桂素刚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