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还没有研发出能够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药品。市面上所流传的“聪明药”,实际上是用来治疗注意力缺陷综合征,也就是儿童多动症的“红色处方药”,它和“聪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每经记者 华民 每经编辑 李月
“吃了聪明药,立马变学霸”。这种看似调侃、玩笑的话却被不少家长当了真。临近中高考,一种号称可以提高专注力、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的“聪明药”又开始在社交软件上疯狂传播。
自2016年有关媒体报道“聪明针”和“聪明药”从美国传入中国以来,立刻就成许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救命稻草。尽管有关“聪明药”成瘾、“聪明药”是否属于毒品的讨论从未间断,但仍然有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一瓶50粒的“聪明药”甚至被炒到数千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均能够搜索到有关“聪明药”的内容和信息。这些被国家严格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在网络上甚至被大肆宣传和销售。
“聪明药”究竟是什么药,包含哪些药品?吃了“聪明药”以后到底能不能变聪明?“聪明药”为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偏爱?它与毒品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针对上述一系列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北京高新医院医务处主任兼戒毒科主任徐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华民 摄
NBD:当前,许多家长将“聪明药”视为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救命稻草。聪明药到底是什么药?它能否提高学习成绩?
徐杰:我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发出能够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药品。市面上所流传的“聪明药”,实际上是用来治疗注意力缺陷综合征,也就是儿童多动症的“红色处方药”,它和“聪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聪明药”没有官方界定的范围,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苯丙胺类药物,比如阿德拉、摇头丸、麻古等,也就是毒品。另一类是非苯丙胺类药物。比如利他林、阿莫达非尼等。
利他林被称为“聪明药”完全是药贩子别有用心混淆概念。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征的孩子由于难以集中注意力,相比于其他同学,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差一些。服用利他林之后,由于注意力变得集中了,老师讲的内容能够听得下去,所以学习成绩可能相比于以前会有所提高。它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来控制注意力,而并非是让人变聪明,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NBD:包括利他林在内的这类聪明药,在国家管控方面是怎样的?
徐杰:利他林属于国家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品,是红处方开的,也就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生才能开得出的药品。药品从生产到最后运用到哪一位患者身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的。网络上售卖的利他林很难从国内正规途径拿到,所以在供货渠道上是存在很大风险的,你几乎无法认定自己所购买的是不是利他林。
此外,利他林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哌醋甲酯,这种药被我国药监局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是一颗也不允许私自售卖的。在网络上销售利他林属于违法行为。
徐杰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NBD: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的人都称效果非常明显,这是否意味着,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服药来提神?
徐杰:正常人服用利他林等聪明药以后,会导致多巴胺分泌过多,浓度增加。多巴胺和什么有关系呢?从当前研究来看,和精神分裂症有关系,和情绪有关系,也就是和精神类的疾病有关。一个正常人长期服用利他林,经常人为的去透支多巴胺分泌浓度,以及5-羟色胺这类能够产生愉悦神经递质的元素,是很有可能导致精神方面或者是情绪方面问题的,比如出现抑郁症,出现幻觉等。所以,“聪明药”不仅不会让你变得聪明,而且有可能让你变傻、变抑郁,并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
NBD:吃聪明药会不会上瘾?
徐杰:有研究证明,服用1次高纯度的海洛因就会上瘾,服用2次甲基苯丙胺类药物(冰毒)就会上瘾。所有药物都具有耐受性,利他林也不例外,一旦超过耐受度,就必须通过加大剂量来获得效果。利他林和苯丙胺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十分相似,都是通过药物来控制中枢神经,传达快乐的神经递质,从而获得所谓的效果。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冰淇淋是甜的,这已经成为你大脑的记忆,同样,冰淇淋也能够刺激正常人的多巴胺的分泌,所以许多小孩看到冰淇淋后都很开心。如果说,冰淇淋对刺激人体多巴胺分泌的值是10,那么利他林可以达到100,苯丙胺类药物达到的值可能就超过了1000。这些让人产生快乐、愉悦的回忆,是很容易产生依赖的,这就是所谓的上瘾。
吃利他林到底会不会上瘾?每个人的生理特征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我想强调,滥用利他林,滥用“聪明药”是非常容易成瘾的。
NBD:提到聪明药,不少人将其与毒品相联系,聪明药到底是不是毒品?
徐杰:我刚刚说过,“聪明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利他林只是药贩子界定“聪明药”的一种。在我接触的患者身上,有些人也将麻古、阿德拉等苯丙胺类药物当成是“聪明药”。所以,首先明确的是,“聪明药”就是毒品。
而利他林,包括被称为“大脑伟哥”的莫达非尼,他们的化学结构虽然不是苯丙胺类,但都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在医学上,精神类兴奋剂主要指的是苯丙胺类及其衍生物。利他林的主要成分虽然是哌醋甲酯,但它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与苯丙胺类药物十分相似。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利他林、莫达非尼这类所谓的“聪明药”,他们也属于苯丙胺类及其衍生物。
从我实际接触的患者案例来看,存在在购买“聪明药”过程中,误将麻古、摇头丸等毒品当成了“聪明药”的案例。因为服药者根本无法区别当中的差异,而一旦服用了苯丙胺类药物,就等于吸食了毒品。
NBD:在您医院,有没有因为服用利他林成瘾而来治疗的人呢?
徐杰:是有这样的案例的。想要戒除因服用“聪明药”而成瘾的时间周期与戒除苯丙胺类药物,也就是毒品的时间周期是差不多的。都需要至少3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心瘾的戒除时间则更长,因为心瘾是一种记忆。
举个例子,如果问一个正常人3天前午饭吃的是什么,许多人不一定能记得很清楚。但如果询问一个吸毒患者,一周前他吸食毒品的过程,他会像放电影一样讲给你听,这就是所谓的心瘾,它深深留在了你的记忆当中。
我有一位患者,他对“聪明药”有了认知以后保证不再服用利他林,但回到家以后,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去吃“聪明药”。因为“聪明药”能够让他体内传递一种快乐的神经递质,这种临床特征与吸食冰毒、海洛因是十分相似的。一旦阻断,就会给患者带来焦躁、情绪低落、抽搐、脱发等痛苦,所以,这位患者的成瘾特征与吸食毒品十分相似。
NBD:有人认为,尽管“聪明药”也具有成瘾性,但他对人体的伤害可能会比毒品低很多。对此,您怎么评价?
徐杰:我一直认为,滥用处方药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毒品成瘾带来的治疗难度。毒品大多来源于黑市市场,许多毒品都是土制的,作用时间和效果都比较短,纯度也不高。大多数吸毒患者都接触不到高纯度的毒品。
但药品则不一样,尽管有些药贩子通过走私等方式从国外带回“聪明药”,药品的价格也比毒品便宜很多,但处方药的纯度是很高的,制作方法是精良的,作用时间往往也比毒品长。所以,滥用处方药成瘾,它的治疗难度要大于毒品。精神类处方药如果监管缺失并流向市场,我认为它的危害甚至比毒品还要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