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星
亚欧大陆,一头连着中国,一头牵着欧洲,虽然相隔万里,却挡不住中欧合作的脚步。经中欧双方商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4月8日下午乘专机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国际机场,将同欧盟领导人举行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据悉,此次会晤是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的第五次会晤,也是本届欧盟机构任内最后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此访还将推动“16+1合作”提质增效,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关系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提供新动能。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抓手,而中欧班列拉近了中欧经贸合作的距离。“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深化中欧务实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也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
4月8日,李克强在德国《商报》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的署名文章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欧合作快速发展的40年。1978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上海举办了首届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成为助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外企先行者。40年来,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倍,欧盟连续15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821.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文章指出,中国也多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现在,双向人员往来每年已接近800万人次,每周有600多个航班往返中欧两地。相信这些数字还会变得越来越大。
根据商务部统计,欧盟已连续15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18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目前,中欧之间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百万美元,每两天的贸易额相当于双方建交时一年的贸易额。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搭建了中欧经贸合作的国际物流网,还将中欧经贸合作从国与国之间细化到城市与城市之间。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2937列。中国生产的汽车配件、电子设备、纺织服装等产品,通过这张国际物流网,连通中国56个城市,抵达欧洲15国49个城市。
就在总理出访欧洲之前,4月4日,首趟卢森堡至四川成都中欧班列在卢森堡迪德朗日铁路场站正式出发。迪德朗日铁路场站战略发展部主任芭芭拉·谢瓦利尔介绍,这一班列共装载41个集装箱,主要货物为机电产品、食品和医疗器械等欧洲国家产品。班列将途经德国、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从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进入中国,预计在15天后抵达成都。
培育中欧合作新抓手新亮点
李克强在撰文中指出,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将围绕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对表,共同推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取得显著进展,举行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培育中欧合作的新抓手和新亮点。
而根据出访日程安排,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将就中欧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见证签署能源等领域合作文件。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认为,当前中欧关系呈现四个特点:战略互信不断巩固,利益交融日趋紧密,“一带一路”合作对接走深走实,全球意义日益突出。此次会晤将进一步促进合作,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战略性和互惠性。
而在白明看来,培育中欧合作的新抓手和新亮点很可能成为中欧经贸合作的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方向。“当前,中欧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领域都已经展开合作,尤其是在高铁、核电、光伏等领域的经贸合作关系密切。这些都有望成为合作的新亮点。”
而在培育中欧合作新抓手上,白明认为需要多点发力。现有的“16+1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包括《外商投资法》,都将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中欧企业合作有更加有力的抓手和更加优越的条件。
规划“16+1合作”发展蓝图
根据行程安排,李克强还将赴克罗地亚出席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此次会晤对推动“16+1合作”及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部副部长王超透露,本次会晤拟发表有关成果文件,进一步规划“16+1合作”发展蓝图。有关方面还将签署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教育、质检、人员往来便利化、驾照互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项目协议。
自2012年提出“16+1”合作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夯实合作基础,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据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胡兆明介绍,过去7年“16+1合作”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一个是双方贸易额增加超过50%,其中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增长率超过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增长率5%,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增长超过300%,中国到中东欧来的游客增长超过600%。”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表示,“16+1合作”已发展成为公开透明的大平台,而不是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开放的心态和姿态不仅有利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也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和平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表示,适逢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尤其是今年人代会上通过外商投资法将向中东欧国家释放出更多积极信号。“随着市场准入程度提升,市场机遇增多,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