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引领,丝路开放高地轮廓渐显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3-31 23:07

    ▲国际港务区正在向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迈进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供图

    3月22日,第一列从襄阳始发,经西安国际港务区中转欧洲的“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发车;3月25日,西安—宁波、西安—青岛陆海联运班列开行;同一天,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合作论坛举行。300多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以及国内各行业、研究机构的嘉宾齐聚西安,共同探讨以国际港务区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前景。

    位于西安城市东北部的国际港务区,是国内唯一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2017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获批,国际港务区亦成为三大核心片区之一。

    “内陆港+自贸区”的双重红利叠加,让港务区的亚欧铁路货运在全国中欧班列中迅速崛起,在去年实现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后,今年又开始向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目标迈进。

    随着营商环境的迅速提升与日趋繁荣的铁路运输大通道,许多东南沿海的新经济也纷纷在此落户。一个以国内铁路货运枢纽为核心的丝路开放高地,在国际港务区正逐渐形成。

    长安号:从全国第一到全国枢纽

    丝绸之路,千年前穿行的是络绎不绝的驼队;如今,则是一列列飞驰而过的火车。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丝路经济成为我国中西部省份发展的又一战略契机。亚欧大陆桥上的物流则成为最直接的抓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2个城市开通了中欧和中亚班列,包括位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下称国际港务区片区)的“长安号”。

    但在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崛起速度惊人,从2017年194列跃升为去年的1235列——实现了重载率全国第一、货运量全国第一、实载开行量全国第一;并成功入选《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

    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崛起,不仅是国际港务区片区两年建设的最显著成绩,更已成为陕西的新名片。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成熟的国际路线已达11条,其中包括德国杜伊斯堡、汉堡和匈牙利布达佩斯、芬兰等多条精品线路;并在华沙、布达佩斯等8处设立了海外仓。

    随着今年初“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以及西安—宁波、西安—青岛等陆海联运班列的开行,西安国际港务区从全国第一,开始向亚欧铁路货运的内陆枢纽迈进。

    3月25日举行的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合作论坛,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陆海联运大通道倡议》,与会城市——包括徐州、西宁、兰州、银川、贵阳、太原、武汉、喀什以及7个沿海港口、5个沿边口岸,均表示支持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亚欧大陆桥国际班列协调服务中心主任武靖宇也认为,从区位、设施、政策及历史文化等多种软硬条件看,西安是最适合构建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城市。

    自贸东风制度创新无止境

    在“三项指标全国第一”入选年度十大新闻的同时,国际港务区首创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也入选了“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创新成果”。

    改革与创新,是自贸区的使命。而在国际港务区片区不断涌现出的制度改革成果和服务创新成果,也是中欧班列“长安号”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舱单归并模式为例,西安的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曾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000吨食用油,采用该模式,报关票据从86票减少为2票,通关费用从30100元降低到700元。

    去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国发〔2018〕12号),舱单归并模式成为第三批自贸区中西部唯一入选并在全国复制推行的创新经验。

    从容缺受理、微警认证到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和ATA单证册,制度改革与服务创新的路无止境。截至目前,国际港务区片区两年时间已累计培育创新案例23个,挖掘储备创新案例15个,并有7个案例获选省级优秀案例。

    制度创新之外,国际港务区片区还投资3900万元,实施了通关一体化建设,使跨境贸易便利化大幅提升;此外,9001监管现场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68.2%,无纸化率达到90%以上。

    每一项制度创新,都让自贸区运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效率的不断提升,让国际港务区片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记录:7天取得口岸检测线资质、15天全面建成汽车整车进口口岸、80天实现项目从首次对接到专列抵达——以上三项均为全国最快。更高的效率,也就意味着对企业更强的吸引力。

    产业吸纳丝路开放高地渐成型

    物流便利性,一直是企业在迁徙中追逐的核心要素之一。

    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8月从深圳迁入西安国际港务区;9月投产;今年1月25日,首批液晶显示器即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驶向吉尔吉斯斯坦。

    逐渐成型的物流枢纽吸引来的不仅是制造业,安博物流、浙江传化、苏宁、申通、圆通、京东、中民投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平台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为国际港务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仅2018年,国际港务区片区新增企业就达2348家,同比增长64.65%;注册资本725.73亿元,同比增长148.92%;其中外资企业30家,注册资本4.34亿美元。

    日趋优化的营商环境同样是吸引这些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到292个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一口受理”,国际港务区片区通过制度改革和服务创新,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西安奥体中心项目公司,注册资本达20亿元,但注册时间仅用了2小时。

    此外,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形式,国际港务区许多事项已从“最多跑一次”变为“零跑腿”;而通过建设“24小时自助信包箱”,让需要到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的人员,非上下班时间同样可以递交或领取相关材料,极大的便利了企业和市民。

    以企业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手段,越来越高效的运作模式,让国际港务区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更多的企业也就随之而来。而随着国内货运枢纽的逐渐成型,丝路经济的红利将在国际港务区愈发显著,一块丝路开放高地已依稀可见。文/沈鹏 石文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陕西自贸时代

    下一篇

    5亿票据纠纷下银行连环诉讼案细节:两银行员工收150万帮企业融资5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