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身为经济强市,没几十所大学怎么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3-26 23:14

    3月16日,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与市长李亚平亲自带队,与南京大学领导签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成功将南京第一个“异地办学”点“拉到”苏州。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杨欢

    截至3月,已经有20多个城市发布了新一轮人才引进和落户政策。

    随着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刺激的减弱,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因此增长趋缓。创新驱动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适应城市新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成为“香饽饽”。

    高校是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也是人才战略的核心。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拥有众多高校资源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是“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

    而那些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市,则难免有些被动。根据城叔统计,在16个万亿级城市中,平均来看,苏州、青岛、无锡、深圳、宁波等非省会城市的高等学校数量还达不到省会城市的1/2。

    数据来源:教育部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5月31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些缺高校的万亿级经济强市中,不少选择另辟蹊径,通过“异地办学”的方式来补短板。

    就在十天前,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与市长李亚平亲自带队,与南京大学领导签署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成功将南京第一个“异地办学”点“拉到”苏州。

    1. 一股风潮

    到各地去引进大学的并非苏州一城。

    近三年,尽管教育部对高校异地办学秉持不鼓励、不支持的基本政策,但高校异地办学规模仍在扩大。

    “异地办学的冲动,不是源于教育自身,而是来自地方政府。”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马陆亭曾表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地方办高校靠自身力量办成国内一流大学所需周期较长。引进国内知名大学,借助大学名气进行招生,利用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起点高、见效快。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异地办学风潮的办学地点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高等教育资源又相对较缺乏的城市,比如深圳、青岛、苏州、威海、珠海等。

    拿“高校洼地”深圳来说, 2016年深圳一口气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

    去年,深圳持续推进了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相关事宜。

    除了以上项目,近年深圳至少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商谈过合作办学事宜。

    甚至在这些城市中,增加高校数量成为一项明确的工作计划。2016年,青岛提出到2020年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由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同年,深圳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

    作为“万亿俱乐部”成员,这些城市已经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如此急迫的引进高校,背后的逻辑值得细思。

    2. 内在逻辑

    “还是产业转型的需要”。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表示。

    工业经济是盛毅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在他看来,在产业(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引进一般生产要素即可开展,而当下,这些城市已经是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进入产业升级阶段,二者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类似苏州、深圳等城市,高校布局较少,而产业发展速度快。“尤其当下转型期,高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对技术要求更高。原来的本地高校配置(例如苏州全国类重点高校只有苏州大学一所,且其更长于文科),显得供不应求。这些城市(建设高校)的动力就特别强。”盛毅说道。

    提起此次南大落户一事,苏州高新区负责人也告诉媒体,“苏州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这么大的制造业总量,有三四个像南大这样的高校都不为多。”

    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否一定要依托本地高校资源?

    盛毅认为,这并不绝对,但从协同效率上看,本地高校是更优的选择。“你也可以依靠国内外的各种高校、各种科研院所转化,但高校进入本地不是简单解决了地理相邻的问题,而是意味着高校进入城市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里面,进入城市产业生态圈。”

    此外,盛毅也表示,本地建高校有助于减少城市产业与研究单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协调成本。

    比如,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双方可以及时沟通,没有空间上的阻隔,也更少协作上的障碍。后续相关配套技术方面,城市也可较为方便地向研究单位提出本地的需求。

    “服务的时效性、频度、深度这些都不一样。(以前要上外地找的专家),现在就到你家门口了。”盛毅比喻道。

    3. 开局之后

    高等教育做为百年大计,城市“抢”到了大学以后,仅是竞争的开局。

    上述苏州高新区负责人就曾表示,苏州高新区大院大所并不少,但主要偏向研发,如何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仍需好好研究。

    此前,我国高校资源更偏重于向省会城市的聚集。

    “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并且一座大学不只是为所在城市服务的,它是为全国、全省服务的。”

    盛毅表示,这可能产生,当地产业与高校学科发展并不完全同步的情况。

    在此次南大与苏州的合作办学中,双方特别强调了分校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南大方面表示,“苏州校区将依据苏州制造业或产业发展现状需求去提升、优化学科设计”。

    此前,教育部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回复了关于将高校迁往产业地区、中小城镇或建立分校问题。

    当中提到,高校迁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强化高校与产业对接、提升办学条件,但涉及高校办学重要事项变更,建设周期长、投入巨大,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影响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等问题,需要严格论证、慎重对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博鳌亚洲论坛热议2019年世界经济走向:须竭尽全力支持创新 增进亚洲一体化是更好出路

    下一篇

    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