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学生、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购买一种可以显著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聪明药”以提高成绩。某高三女生在服用了两个多月后的一次月考中,考进了班级前十名。
这种所谓的“聪明药”,真正的商品名称叫“利他林”“专注达”,跟冰毒的成分丙胺差不多。医生表示,长期服用利他林就像服用一些毒品一样,不仅会上瘾,还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副作用,如脱发、失眠、焦虑等。这明显违背了用药的初衷,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近年来学生竞争压力过大屡被提及,为了让学生从起跑线开始一路跑赢,家长“无所不用其极”。服用“聪明药”本质上是商家抓住了家长和学生对考试结果过度焦虑的心理,人生的成败不能简单的以考试成果来定论。
服用“聪明药”,有急于求成之嫌。家长、学生希望提高成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想要更多甜头,正是这种心理促使家长和学生们多次购买和服用“聪明药”。这种类似于科幻作品中“记忆面包”的“神药”,对于平常人来说,当然是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但是用药物换取专注力,这种交换本身就和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无异,长此以往,只会一步步走向药物成瘾的深渊。借助于此,通向的恐怕不是心驰神往的象牙塔,而是围墙高筑的戒毒所。
精神类药物介入到学业竞争,有损于教育公平。靠“聪明药”提高成绩,一个人成功了,就有第二个人效仿,效仿的人多了,必然会形成不良风气。运动员在参赛前要进行药检,以防止作弊,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在考试的赛场上,在教育公平的起跑线前,服用“聪明药”又与作弊何异?
要消灭“聪明药”,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控制药品的流入和传播之外,或也可以在重大考试期间加入药检环节,以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考试只是检验教育成果的一个参考标准。靠精神类药物集中精力、提高成绩,不仅会伤害学生身体,更会损害教育公平,破坏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末倒置。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学生要做的是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对待学业,对待教育,绝不能投机取巧,为了达到短期的目的而本末倒置。成绩,还是要靠认真规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提高。